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不求甚解》知识点
    一、字音词义
    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谈读书教案    傅fù彩:涂上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
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
    《谈读书》
    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
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
    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证“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个道理。首先提出论题,指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的曲解;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理解其精神实质。
    2、巧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四、思考探究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不求甚解”的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3、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4、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②
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不求甚解》教学反思
    《不求甚解》在第一个班级上得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有些举步维艰。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未能以清晰的逻辑将作者的论证思路理清。《不求甚解》这篇文章作者的论证思路是重点突出且清晰严谨的,不带着学生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势必云里雾里,不明所以。而写作思路的重点应为文章前四节中作者如何直击世人“不求甚解”错误理解之要害,以及作者如何进而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首先反驳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错误理解,进而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解。世人与作者都是谈“不求甚解”,那么阐释对错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标准应当是“不求甚解”在出处中的含义。谁的理解与陶渊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更相符,谁的理解就更具有合法性。作者后文的论证即在原文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证明对方的理解何以错,自己的理解何以正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将着眼点聚焦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遍欣然忘食。”这一基点。之所以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不得要领,就在于没有抓住这个要害。
    在第二个班上《不求甚解》时,对于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引导学生意识到陶渊明的原文是作者驳论与立论的关键,是本文的基础。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接着擦去“便欣然忘食”这句修饰性的语言。只保留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突出关键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世人对于陶渊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很快的意识到关键不在于“不求甚解”,而在于世人忽略“好读书”与“会意”,世人所犯的是断章取义的错误。再以此为基础梳理文章第三段,学生能够很快明白第三段作者阐释“好读书”与“会意”的看似脱离的“不求甚解”,其实正是紧扣了矛盾的关键(不同的关键在此二者而不在“不求甚解”)。
    引导学生领悟“好读书”、“会意”之所以成为“不求甚解”的关键(即解读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后。请学生思考“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之间的关系,明确“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方法,“会意”是目的。从而也就明白了世人因为断章取义而导致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而作者经过正本清源后,还原了“不求甚解”在上下文中的实际意义,准确把握了“不求甚解”的精神内涵,从而将之提炼为“虚心”与“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也就顺理成章了。文章之后的解读可以顺流而下。
    第二个班虽然程度相较第一个班弱不少,但因为教学思路做了更合理的调整,课堂的效果远比在第一个班上时来得好。也算是亡羊补牢的一丝慰藉。
    总之,上好议论文要有掐紧要害的意识,不可不慎
《不求甚解》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教学重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
    驳论文的反驳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