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第1、2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12月4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
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不正确的音。分组读,同学读,教师相机音。
2.学习会写字。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的三句读书名言。。
2.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关于《论语》你了解多少呢?
3.请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句话。
(2)注意这里面“敏”和“耻”的意思。(敏:勤勉。耻:以……为耻。)
(3)这句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不耻下问)。
(4)指名学生翻译第二句话。
(5)翻译这句话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字——“知”。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在相应的地方做好批注。
(6)指名学生翻译第三句话。
(7)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厌”是“讨厌”的意思吗?(预设:不是)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这里也要大家多加注意。
4.课堂总结。
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文中合适的地方做批注。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第一部分。2.书写本课生字。3.背诵第一部分。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部分。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了解了《论语》中对待读书和学习的态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看一下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
2.学生读一下这则小短文,其他学生纠错。
3.这篇小短文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法”。介绍朱熹:
4.接下来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
5.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6.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9.“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那么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三部分。
2.这段话出自曾国藩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4.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论述的。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号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8.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河伯观海”,一个是“井底之蛙”,这两个典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河伯观海出自《庄子》:
9.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11.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这则小短篇里是怎么说的?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12.现在请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
13.请同学们再次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