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论语》、朱熹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矣、岂”,会写“谓、诵、岂”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句文言文,大家有哪些收获和启发呢?
2.谈启发,说收获。
3.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并说出课文内容带给自己的启发,这样有利于夯实基础,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的心得?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谈读书教案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出示“矣、岂”2个生字,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好节奏。
例: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5.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1)谓:“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2)诵:“甬”横撇要小,不要漏写一点,“冂”稍宽,里边是两横和一竖。
(3)岂:“山”要扁宽;“己”稍扁,起笔横折要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1.出示课文。
课件出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2.借助注释,交流课文的大意。
(1)理解词语:①谓:说。②漫浪:随意。③急:要紧,重要。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
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不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
3.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一:指的是要用心思考,眼要看到,口要读到。(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预设二:读书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教师相机指导:“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4.教师指导:“心到”指思考,只有用心思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奥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