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活动总结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目标,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根底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开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用心经营,激发“学趣〞;用心创设,激活“学识〞;用心开掘,激进“学技〞,真正有效地“激〞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用心营造,激发“学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要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这一系列活动都源于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故此,作为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经营者,我们更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用心营造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而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充分地表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对于这些枯燥泛味的数学知识来说,我们更应创设一切实践时机,重视所有活动情境的创设,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都能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运用已有知识于活动中,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没有统一的做法,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都是开放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抛弃传授、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必须放手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设计具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感兴趣地参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自主地探究,自由地选择,获得自己的成果。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教师可设计 “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自主的、有选择的选用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又如,六年级比例知识讲授完后,教师亦可结合
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开拓了“争当小小设计师〞的活动,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或创设出理想的家园等实践活动。这学期,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教师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他们很感兴趣地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到客运站收集关于汽车运行的时间;有的对校园内师生的作息、工作、学习方面的时间;有的去到商店门前等地方记录下关于时间的内容等等。然后,让他们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最后,学生还很有兴趣地制作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从而培养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都不提具体要求,只提一般性要求,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从而激起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数学的“学趣〞,同时易于开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情趣及数学知识用处之大,让他们在创新运用中中培养审美情趣。
  二、用心创设,激活“学识〞。
  三、用心开掘,激进“学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充分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
程标准》中也强调了“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应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过程。也明确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活动中让学生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问题。
  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一定程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高于学生的生活,甚至其他学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数学知识抽象性及教育环境等客观原因的局限,更造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不懂怎样实践〞、“不会合作交流〞等的不良现象。所以,我们用心地去开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在活动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并把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提供时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全方位上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激进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有效地综合再现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活学活用数学知识,开展学生各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时机,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我们相信,只有用心去经营,全面去“激起〞,我们的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活动〞性——“活〞而有效,“动〞而有得!
  数学实践活动总结2
一、实践准备阶段小结
  本课题于xx年4月3日正式成立,在这一学期的准备阶段中,做了如下工作:
  1、课堂观察,发现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还进行了进行一场网络研讨:数学学习——问题在哪里?,一场现场研讨。通过观察和研讨,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商议,我们改变了原先“由实验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立子课题〞
的方案,分学段确立了两个相对统一的子课题,既低年段以“倾听习惯的培养〞为子课题,中高年段以“预习习惯的培养〞为子课题。做这样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可以通过这两个子课题的实施寻求解决途径;另一方面是子课题相对统一,也就是研究的目标相对一致,更有利用实验教师间的互相合作、交流、研讨,有利于课题组活动的开展。
  2、调查研究,制订方案。
  子课题确立之后,各实验老师做好了实验调查工作准备,如:制定倾听习惯问卷调查表,倾听习惯课堂观察表。xx学年的上学期一开学,各实验班的老师马上进行实验前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倾听情况做了调查,并分析了调查结果,做出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在调查分析的根底上制定详细的子课题实施方案。
  3、学习研讨,寻求理论支撑。
  在准备的同时,老师们还认真进行理论学习和研讨。如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行的那场有针对性的网络研讨——如何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这场研讨效果非
常好,参与人数多,面广,有实验教师,也有非实验教师,还有省内外的老师。贴子的内容非常丰富,经张华东老师整理,为我们提供了48个有价值的教学策略。
二、进入课题实验
  1、课题组老师进入课题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反思、调整,并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交流。例如把实验过程中的记录上传博客,大家在博客上互相交流,一阶段后,我们开展了一场课题实验老师交流研讨活动,展现了初期的局部做法。
  2、课堂教学研讨
  实验以来,本子课题共开展4节研讨课:
  3、阶段性小结(老师和学生都进行小结)
  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局部班级也让学生进行小结。
  预习妙用
  评选倾听之星和预习小能手
  20xx上学期,共评选县级倾听之星22人,评选方法:由实验老师推荐(有推荐理由),每个班级2名,发给证书和奖品;校级的人数自定。
三、课堂观察
  1、实验班的前后变化。
  从对同一个班级实验过程的随堂听课,我感觉到了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不管是倾听的状态还是倾听的质量,不管是发言的人数还是发言的质量,都有质的变化。从实验老师的过程记录,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在倾听与表达方面的进步。这就是实验带给我们的收获。
  在随堂跟踪听课中,我看到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从原来的浏览到对重点内容的圈圈点点,再到有意识地思考、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局部学生还能提出质疑。
  2、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差异。
  在走进课堂月活动中,从实验班与别实验班的课堂上,我也感觉到了实验班有浓浓的课题味,课堂上老师比拟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比拟好。
  在走进课堂月活动的随堂听课中,我也感觉到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差异。非实验的老师较少有布置学生预习的现象,即便布置了,在课堂上也没有反响和利用学生的预习资源,学生没能体会到预习的好处。而实验班的课堂,且不管“预习〞的成效,但“预习〞已成为习惯,先学后教已是根本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