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的故事
作者: 张小芳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9期
    张小芳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激战。小小的上甘岭,只是朝鲜中部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方圆也只不过3.7平方公里。但没人会想到,中美双方在上甘岭投入的兵力达10万之众。志愿军的后勤运输线被美军的炮火封锁,在坑道作战的我军将士没水喝,没饭吃,饥渴到喝尿。谁能给坑道里的战士们送上一个苹果,就给谁记二等功。1952年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我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此后美军再也没有什么高超的举动了。朝鲜的北界得以巩固。上甘岭战役成为了朝鲜战争的标志性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随着这部电影的摄制和放映,这部电影和插曲《我的祖国》风靡全中国。
    沙蒙:“就一条大河!”
    电影的主要镜头摄制完成后,导演连拍3份加急电报,给远在江西的词作家乔羽,要他火速赶往长春给电影《上甘岭》插曲写词。乔羽连夜乘车来到长春,导演沙蒙把乔羽安排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白楼招待所休息。之后的每一天,沙蒙都会到乔羽屋里问候一下,但从不主动提起歌词创作的问题,小坐片刻即告辞。这让乔羽感到无声的压力。因为电影的主要镜头已完工,就等乔羽写词,刘炽谱曲,再补拍歌曲的画面镜头,就可大功告成。补拍镜头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全剧组10多人都等着呢,剧组每天的费用花销在4000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其实乔羽在来的火车上就把导演沙蒙寄来的剧本读了又读,觉得实在太难,整个影片表现的都是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画面,而且青一的男兵。从哪个角度进入呢?直接写成战斗进行曲,似乎是顺理成章,但乔羽不是没想到,这样一来,就好像背幕是红的,演员的服装也是红的,颜太近,没有对比,乔羽马上否定了。关键是切入点不好,下不了笔,乔羽憋得很郁闷。
    一天夜里,雷声阵阵,下起了雨,乔羽又急又躁,不能入睡,干脆披衣下楼。在雨夜中,小白楼的影子清晰地倒映在雨水中,乔羽立即反身回到屋里,拿起笔,五分钟写完,倒身而睡。
    第二天早晨,沙蒙又到乔羽房间来的时候,乔羽就把稿子交给了他。沙蒙把稿子铺在桌子上,站在那里看,不足200个字的歌词,居然反复看了半个小时。其间,两人谁也没说一句话。最后,沙蒙把稿子拿在手中,扬了扬,只说了一个字:“行!”便笑吟吟地走了。
    稿子虽然交了,但乔羽并没有松口气的感觉,心中依然忐忑不安。乔羽自觉是写了一首和电影毫无关联的抒情歌曲,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白。昨晚乔羽看到夜幕下的雨水,思绪一下就飞到这次去江西经轮渡过长江时的场景,看到那滔滔长江水,当时给他很大的震撼。乔羽是北方人,看惯了黄河水的混浊,习惯了北方裸的山,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清亮的长江水,南方连绵不尽的青山绿树和一望无际的稻田,乔羽内心充满了新奇,立时有一种要把这种温情倾洒在笔尖的欲望。乔羽想如果我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的,但能不能通过导演的关,乔羽没把握。
    第二天,沙蒙果然又拿着稿子来到乔羽的屋里,乔羽一听是导演沙蒙的声音,心里咯噔了一下,不知是喜是忧。沙蒙问:“你的这一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乔羽回答:“是。”沙蒙说:“好极了,我没猜错。那么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直接写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那样不是更有气势吗?”乔羽理了理思路,慢条斯理地说:“长江波浪宽或长江万里波浪宽的确很有气势,但看到长江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人,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会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流,在这条河水上发生的故事都会和自己息息相关,写一条大河就会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乔羽说完,过了一会,就听沙蒙撂下一句:“就一条大河!”拿起稿子,起身告辞了。
    沙蒙拿着歌词到了作曲家刘炽。他向刘炽提出要求:“我希望这支歌随电影的演出传唱全国,而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过了若干年,这电影不演了,只要唱起这支歌,就会联想起影片中动人的场面,就会怀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们!”性格一向大大咧咧的刘炽,马上严肃地对他
说:“沙蒙同志,世上的神手有两种,一种是指哪儿打哪儿,第二种是打哪儿指哪儿,我的作曲属于第二种。”刘炽话虽这么说了,心里却是暗下决心要写好,绝不辜负沙蒙的热切期望和影片中的英雄们。刘炽本是有名的作曲快手,这一回,他竟然比乔羽“憋”了更长的时间。一天又一天,他在住地踱着步,谱了唱,唱了谱,折腾来,折腾去,差不多20天后,才完成了谱曲。
    乔羽:“怎么不请郭兰英来?”
    刘炽谱好曲后,请了国内很多知名的擅唱民歌的歌唱家来试唱,效果都不是很好。沙蒙导演很着急,乔羽知道了就问他们郭兰英了吗?你不最合适的还自己瞎着急,怎么不请她呢?
    郭兰英到现场后,让曲作者刘炽唱一遍给她听,刘炽满怀深情地给郭兰英面对面唱起来。刘炽知道郭兰英是旧时科班出身,师傅是文盲,就是口传心授,郭兰英学文化晚,识谱能力不强。
    聪慧的郭兰英听清了曲谱,开口就唱,开始觉得这首“小菜一碟”似的歌还没什么感觉,但是,越唱她越觉得这首歌好,歌词很抓人。等到她唱到“这是我们强大的祖国”时,大家发现她突然瞪大了眼睛。事后大家问起,郭兰英说:“没想到这首歌会这么伟大!所以我越唱越有精神,唱完了我才进入了角!”
    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录音是在当时设备最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郭兰英的演唱,当即使
参加录音的工作人员的眼里噙满了泪花,没有人再表示异议。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电影还没有放映,神州万里就回荡起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美妙的歌声。
    :“郭兰英老师是我的偶像”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我的祖国》磅礴大气,大家听了,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郭兰英的演唱。由衷地说:“郭兰英老师是我小时候从事歌剧事业模仿的对象,郭兰英老师太了不起了,她把中国的歌剧《白毛女》等唱得家喻户晓,郭兰英老师确实是一代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我认为到现在没有一个赶上她超过她的,包括我本人在内,她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非常崇拜她,我觉得还有很多的距离……她是我心中不可高攀的高峰。”
    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模仿是第一步。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扮演的喜儿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其艺术魅力光彩照人。在儿时就学习模仿郭兰英的演唱。
    1980年,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歌汇演,郭兰英听了的演唱,很肯定地对说:“小彭,到我们团吧。”
    为了提高演唱技艺,尤其是对自己热爱的歌剧的学习,在音乐学院去上郭兰英的课,每星期8节课,都按时认真地去上。
    郭兰英的教学也很有特点,她给上课,不是一上来先给讲如何吐字行腔,而是领着走场子、练步伐,只字未提如何吐字行腔,郭兰英的理念是“身正腔自圆”。一招一式地学习,学了一段时间后,演唱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以致把自己演唱中形成的特、风格都丢掉了,一旁的同志都为她捏把汗,担心她失去自我。
    说跟老师学习,模仿就要像,只有像了,才能过关,模仿了要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才是学会。很快人们便通过她的演唱发现了她已经从学习郭兰英的过程中走了出来,把郭兰英表演和演唱艺术中的许多艺术特,融汇在她自己的表演和演唱之中了。
    一条在谱面上看来非常简单的旋律,根据不同地域音乐和语言风格特进行演唱,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歌曲很快就为大家关注起来,所以很多民族声乐歌手,把的演唱作为范本,进行学习模仿。
    2013年7月在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朝鲜桧仓烈士陵园凭吊。在这里,有的儿子毛岸英和众多志愿军烈士的英灵。中国党、政府和人民永远铭记在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中华儿女,永远铭记他们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做出的牺牲。《我的祖国》在神州大地传唱50多年了,一条大河永流长,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