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名人实现梦想故事200字
  篇一: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1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2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篇二:名人故事大全200字名人故事大全200字一、名人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二、名人爱国故事: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
  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
  ”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
  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三、中国军事人物——叶挺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24年底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升任为副师长、师长。
  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
  同年底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
  1946年以党中央营救获释。
  由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篇三:中国名人介绍200字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ǎ)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华佗[1](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关于梦想的故事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2-4]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5]、“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有关他和《本草纲目》[1]的传说不仅在蕲春、黄冈、湖北具有影响力,在全国、全世界都声名远播。
  他编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仍然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界。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