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的特。(重点、难点)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难点)
【教法分析】
尊重并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语文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本真困惑和初读感受。
1.设置情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3.点拨诱导法: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合作释疑,教师适时点拨诱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探寻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上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阅读理解文章的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从中体会汪曾祺的隽永情感及其语言文字淡而雅的特点。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立足文本,独立思考,加深感悟,提升感情。本节课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教学过程:
1.写景抒情散文导入
雨是自然的和声,是一种湿润的音乐,带着水的质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在雨中,总有一种温柔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邂逅《昆明的雨》,读取雨中那温暖的回忆。
(采用抒情导入,因为《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努力创设与作者所抒发情感和文章意境相符的氛围,创设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忆雨: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思考: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明确:回忆了昆明的仙人掌、昆明雨季的菌子、昆明雨季的花、昆明雨季的果子、卖杨梅的苗族女孩们、送租客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品雨
学生的初读感受和阅读体验是最宝贵的,在前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已经领略到:昆明的雨的确是别具一格的,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昆明的雨或昆明雨季的感受,会想到哪个词?(预设: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为何会使人动情呢?由此引出对背景资料的补充。(背景资料:汪曾祺常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那,在云南,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没有客居他乡的孤寂、窘迫,很快融入了云南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他为何会说:“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任意选取昆明雨中的景、物或事,体会作者到底情动于何处。既然是使人动情的,所以要求小组上台展示时,试着动情的朗读相应段
落或语句。
(预设:选取关键词、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学生再读文本,借机对其进行朗读指导。)
《昆明的雨》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应更加充分的激发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读与思的过程,更不要轻易给答案、下结论。学生自得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是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体现。
4、悟雨
这就是昆明的雨,这就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在这雨中,作者的情感也如雨丝一般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于是汪曾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师适时追问:令作者难忘的只有昆明的雨吗?(进入对情感的深层次的剖析)
明确:汪曾祺先生想念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怀念青春,怀念在昆明度过的岁月与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也确实收获了不少,不仅收获了与沈从文先生的师生之情,还收获了宝贵的友情。
汪曾祺将这份思念表达的丝丝入扣,扣人心弦,字里行间都是意蕴深厚的情感。它的语言、文字总有这样一种魔力,在细碎、微小的事物中营造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他的散文,
总有一种“凡人小事”之美。情感的载体越小,爱得越真切醇厚。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
存在于一草一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真情。(由此引出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的提示和讲解)
五、课堂随笔:《济南的雨》
我相信大家也有发现美的眼睛,作者情动于昆明的雨,济南的雨又何尝不会使我们动情呢?在邂逅了《昆明的雨》后,让我们用自己的笔触抒写《济南的雨》。
(学以致用,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来抒发意蕴深厚的情感,学生在理解体悟的基础上,迁移运用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用自己的笔触抒写《济南的雨》,抒发对济南的雨的浓浓真情。)
学生课堂随笔展示:
六、结语
这烟雨朦胧的济南,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因为熟悉,因为喜爱,所以有请;因为有情,文
字才变得有味道,才能触及人心。像一首首小诗,极富情味。
有人也曾将《昆明的雨》融入到一首小诗当中,今天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作结。用语言的美,再次体会文字所蕴含的隽永深情;体会汪曾祺对那雨,那城,那些人的想念和眷恋。
(师)我想念昆明的雨
(男生)我想念的,
是雨中倒挂着的仙人掌
我想念的
是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
                              (女生)我想念的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
是透过雨雾、娇娇的吆喝声
我想念的
是带着雨珠、柔软人心的缅桂花
(齐)我们想念的
是淡而有味,醇厚隽永的文字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散文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在景物描写中挖掘作者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昆明的雨》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充分的激发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读与思的过程,更不要轻易给答案、下结论。学生自得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是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体现。
效果分析
《昆明的雨》作为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并且初二的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散文已经比较熟悉,能够有意识地在景物描写中挖掘作者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我更加关注学生所得,
充分的激发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既准确把握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使学生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时,逐步提高了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思索讨论不断地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对课文更新颖更深层次的解读和体会。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地引导,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进行朗读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朗读传情、悟情,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变得更加享受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朗读。由《昆明的雨》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借鉴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抒写《济南的雨》,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创设了有语文味的语文学习课堂。
《昆明的雨》教材分析
单元角度: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于一个单元中,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这个单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体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不同类型散文所具有的特点。
《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汪曾祺先生通过“雨”串联起自己在昆明求学时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借昆明的雨抒发对昆明以及那段经历、岁月的怀恋和想念。
《昆明的雨》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汪曾祺先生通过“雨”串联起自己在昆明求学时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借昆明的雨抒发对昆明以及那段经历、岁月的怀恋和想念。作者的情感是浸润在字里行间的,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所得,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不轻易打断学生读与思的过程,更不轻易给答案、下结论,因为学生自得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是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体现,这也符合现今所提倡的“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
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上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这堂课对于这一点是体现的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