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篇一:鲁迅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的写法
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抒情彩十分强烈。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野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诗。
散文诗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是诗歌的一种,本质上属于诗;
写景抒情散文2.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3.篇幅短小,情感浓重,有诗的意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和音乐美;
4.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束缚,不分行,不押韵,有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
5.语言隽永,内容浓缩,耐人寻味。
首先谈谈散文诗的抒情性。抒情自我是抒情诗和散文诗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因此,散文诗中的抒情性,指的是抒情自我,它融汇着诗人的经历、思想、情趣、理想和美学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或是寓情于景或是阐理说趣,都是诗人自我的反映。散文诗就是一种用十分自由的形式来抒写诗人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思绪和情绪。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且引用一些散文诗的经典作家在创作散文诗时,谈他们如何“以情入诗”的:
“丁冬!丁冬!丁冬!……”
我伫立不动,屏息,静听。仰观直剌青天的高山,峰峰化作诗人的笔;俯视奔雷驰电的江水,滴滴是诗人的血泪。夜已尽,月已落,天将明!
“丁冬!丁冬!丁冬!……”
《月水声》虽有很多写景之处,但不是很连贯,而是跳跃式的,处处写诗人在江楼上对看月听水声的主观感受,几组意象把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如第一组是“月”的意象:“从天上撒下万千银球”、“滚动在江波上”、“浮在两山之间”、“那深深的峡谷里,峭壁的阴影更加浓重”……既是写实景,也是虚拟,有着许多驰骋想象的空间;第二组是“水声”的意象,有的直拟其声,有的比拟其声:如歌似吟,还有夜、风、月的组合。这里与其说是自然音籁的交汇合奏,倒不如说是诗人主观激情借助自然音籁而震荡,而鸣响;第三组是“屈子”的意象:诗人投江、故园招魂、神鱼载体……把读者带进了思接千载的峡谷。最后是诗人“灵魂抒情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从“仰观”到“俯视”,把前面的所有意象都融合到诗人的情感里。“直剌青天的高山,峰峰化作诗人的笔”,“奔雷驰电的江水”染满了“诗人的血泪”。因此,越是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东西,越是具有概括性,它已远远的超越“个人”的天地。作品起于“月”,止于“声音”,首尾并不照应,但它正符合散文诗的写法,所有的篇章都同时是首,也是尾,而且每篇都互为首尾。《月水声》是以消长起伏的情感逻辑来结构作品的,与纯粹的写景抒情散文
不同。“不把读者的倔强意志系在一根没完没了的(或有头有尾的)极细致的情节线上”,这便是散文诗作者的写作信条。
《爬壁藤树》柯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