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学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但只要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爱莲说》就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散文,文章通过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借莲喻己,托物言志,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讽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二者有相同点。首先,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它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志向表达出来。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
在娇莺恰恰啼”,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
志的表现手法。第三,“托物言志”,只要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①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词上阕写景,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
写景抒情散文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