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在古典诗词当中的运用
2012级初等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  王淑仪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与刻意营造,融入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情感与心绪,成为了诗人的抒情意向。本文试从诗词的境界的分类上将雨这一意向分为描述周遭自然环境、描述个人生活境遇、描述国家险恶情况和描述人生哲理意蕴四个角度入手。
关键字:雨、古典诗词、意向写雨的古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雨的解释是:雨,水从云下也;一像天,冂像云,水零其间也。凡“雨”之属皆从“雨”(王矩切)。雨是从云层中落下来的水滴,本身并没有感情的指向,但作为生活表象的雨,进入诗歌领域,便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就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全唐诗》中,就有七千多处雨作为意象的使用,所以雨应当是文人墨客青睐、并且深受喜爱的表意工具。
一、雨是描述周遭自然环境的假托
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东山》里的一句话,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先河,从此开始,我国诗歌中涉及雨的佳句层出不穷,形成蔚然大观之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知人意,在春天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在夜晚混着风声不知不觉得潜入大地,无声的滋润着万物。这是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1]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实,更有绚丽的想象。在满怀喜悦的谛听中,诗人神思飞扬,联想到明朝经过春雨的洗礼后竞相怒放的锦簇花团。这种诗意的想象,既是此时诗人心境形象生动的吐露,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
富有韵味。”[2]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名句,早晨下的雨,给房屋和柳树增添了彩,明明是陈旧的景象,在经过雨的滋润后,好似旧貌换新颜。
在王维的诗中,除了对春雨的描写以外还有对于秋雨的喜爱,这就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首诗是秋雨晴后傍晚时分之作,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对于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
二、雨是描述个人生活境遇的假托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在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诗人或借雨诉相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的《鹧鸪天》一词作写诗人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灯补衣”这一事件,流露出满腹相思。由景生情,情中见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
不见亲人,想念亲人,对于未来团聚是幸福的想象,来自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今日我在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来日,等我回到家乡,定能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情意缠绵,蜡烛结出了蕊花,剪去后,还有很多叙不完的情愫。
分手时的依依不舍,再加上雨的营造,总是让离别倍加伤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在送别友人时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而这雨不仅写出了天气的阴雨连绵,也渲染出气氛的阴冷、凄迷。友人离别内心的孤寂、凄凉,也因为这“寒雨”二字显得更加情深意切。
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雨打梧桐是一种寂寞凄苦之音,令人心醉抑或心碎。这“点点滴滴”的微弱的又凄清的雨声,不仅滴落在诗人的耳里,也滴落在诗人的心上。
三、雨是描述个人怀才不遇的假托
但凡对于人生境遇,不例外的都是对于个人郁郁不得志的叙述,诗人尽管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但很少有事业文学层面的双丰收,也不是说诗人做官的很少,但入仕的诗人,要么爬不上去,要么做了大官被牵连。总之没有什么优秀的诗人去做官。
开中国政治抒情诗风气之先河的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飘益北林”的环境,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生年有命,时过虑深”的心中惆怅,其中的雷电风雨早已不是写实的物象,而己是纯然的象征形式,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
陆游《风雨》诗云:“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 ,这里的风雨之声显然不是自然物,而是政治风雨。诗人的“啼听”,实际上也是对人间世事、纷纭、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厚关切。
柳三变的求官之作《雨霖铃》,词牌名来自杨贵妃死后,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铃上,玄宗有感而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尽管雨只是开头的景物交代,但是那时的柳永生活困窘,只能为歌女舞女做些艳词风流曲,和他们一起厮混。他想做官却又不喜政治的黑暗,难怪他是郁郁不得志,被皇帝所“辞退”。
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革新”被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以“惊风”、“密雨”来比喻政治残酷的打击。
同样有着类似遭遇的白居易,因为在唐宪宗元十年上言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用来“安风吹雨”来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一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足矣。
五、雨是描述国家险恶情况的假托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身居高位却无心政治的花间词人,尽管他的皇帝做得不怎么样,但他的词却常被后人所称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里,绵绵的春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任何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待罪被囚的日子让他痛苦不已,留居汴京,闲暇时,他恍然记起当年的生活,作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你看,表面上写的是林花的凋谢,实际上写的是生命的短暂无常,这种悲概不仅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共有的生命缺憾。繁华安生的生活好似在昨天,可一眨眼就破灭了,这简直是“太匆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估计就是李煜词的诱人之处。[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诗人陆游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连绵的秋雨,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屋漏床湿,该如何入眠? 你以为这是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难,杜甫在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也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
晚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六、雨是描述人生哲理意蕴的假托
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谐音的双关语,这里看上去是晴天的“晴”,但细细品味才发现暗指的是情感的“情”,并且在《全唐诗》里记载的是“情”。到底是无 “情” (晴)还是有“情”(晴)呢?双关语的存在倒是可以解释事情的双面性,你看晴和雨明明就是不存在同一层面的两件事物,但东边是日出,西边是雨,该作何解释呢?
另一位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
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理,但处处可见道理。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4]无论是哪一种雨,这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
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动的彩。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西.漫天风雨铸诗情[J].辽宁大学学报,2002(4).
[2]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