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爱红楼》读后感10篇
《醉爱红楼》是一本由芦哲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0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爱红楼》读后感(一):醉爱红楼梦不醒愁听长恨歌未休
长恨歌读后感《红楼梦》曾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而关于红楼的研究,更是在百年来无论遭受打击还是受到追捧,始终经久不衰
《红楼梦》最早只是在文人圈中流传,聊作士大夫的谈资。清朝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说法。
前段时间才看了《红楼探玉》,一位名叫王一的金融学者横空出世,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布局逻辑,偏偏对《红楼梦》这座巨型迷宫的蛛丝马迹进行侦探推理。
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读来颇具特。
而今一位诗人、占星师的《醉爱红楼》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前有阿加莎式的红楼解读,现有散文随笔格局的红楼解析。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我想其最大的原因是他的感性之处—此间,看见了她熟悉的容颜,“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烟笼双眉,情凝双目是黛玉最为人所知的神态。一部红楼一个林黛玉,是宝玉永不挥散的粉梦魇,也是千万读者的深情寄托。有的人为她的郁郁而终潸然泪下,有的人为她的顽固执着感到惋惜,更有的人对她的悲观忧郁心生厌恶。读完红楼,遇见黛玉,邂逅她浪漫而又忧伤的一生。
《醉爱红楼》读后感(二):此文献给少年宝玉
文/木叶
《醉爱红楼》读后感(三):醉中看红楼
《醉爱红楼》读后感(四):醉入红楼梦未醒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是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现在研究红楼的作品很多,很多名人都在研究红楼梦,可见红楼梦的魅力有多大。我读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是我看过有关红楼梦研究方面比较好的书,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也有新意,白先勇和蒋勋也有自己的见解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
芦哲峰的《醉爱红楼》的解读方式不同,而且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着自己的认识,考证是非常严谨的,对典故的考证更是细如发丝,并且是环环相扣,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看后不禁会心一笑。
因为是经典著作,所以才值得争议;因为是值得争议的故事,才有那么多的见解和矛盾。这就是属于我们的《红楼梦》,属于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在爱读红楼的读者眼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红楼的世界。我喜欢读《红楼梦》,当然也喜欢看不同人解读的红楼,从他们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思路和线索,尽管它不一定全对,但越是多接触深入,越能了解红楼的魅力所在。芦哲峰的这本《醉爱红楼》就是一个很新鲜的思路,也是很有意思的解读方式。
我们希望这本芦哲峰的《最爱红楼》的书,能够引起红楼梦研究学家的注意,从中取得好的研究经验,最大程度的还原曹雪芹的创造思想,使这部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更加发扬光
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简洁大气,插图古典高雅,用纸考究,阅读舒适。
《醉爱红楼》读后感(五):痴爱红楼二十年
《醉爱红楼》读后感(六):致我们终难醒来的梦
回想起来,跟着红楼入梦,到如今,也十几年过去了。多少荏苒,多少境迁,是几时,那本红楼被藏在高阁之上,一任尘满。偶然间,在时空一个错身的入口读到了这本《醉爱红楼》,就恍恍惚惚又被带回到了豆蔻时代。我像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在空茫的午后发现了一片秘境丛林,好像之前来过。然后,最想做的事,便是把红楼从高阁上取下,重新抖落蒙尘,爱抚一番。可是,一部红楼,一旦翻开,便无法合上。一旦合上,便不敢再打开。
如今才知道,原来日思夜念的北京大观园,其实与八卦列阵神秘相连,原来靠近大观园时,内心那点“近乡情怯”,竟是惊人的相似!原来“木石”“金玉”之说和林妹妹的病根,早有
五行生克牵引其间。原来,那两条旧帕,实是“就怕”,寓意是“就怕你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怪不得,当初看黛玉体贴出那旧帕的意思来,还以为她只当做信物,但又觉得隐约有什么未尽的意味。“两条者,一对儿也”,“一晾一送,相映成趣”,原来如此。多年疑惑豁然开朗,竟也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之感!
很惭愧,这么久自己从未为红楼写过片言只字,也从未想过要去考证、解密什么。只是觉得,大观园里一众姹紫嫣红的女儿,就好像我的一邻家女孩。她们离我那么近,那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的镌刻在脑海,萦回不去,那些日常的一颦一笑,始终在我耳边,绕梁不绝。与他们朝夕相处得久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不知什么时候调成了红楼模式,边缘极了,也孤僻极了。待到矫过来时,却猛然发现竟有个《甄嬛传》又掀起了红楼体。真真恍如隔世。
而宝玉,宝玉不是邻居,宝玉似乎在某个更近的角落,隐藏在我的视网膜之后。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就算读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那种“内心隐隐泛起的不祥的预感”,那种“仿佛咳血”的感觉,始终伴随读红楼的每一刻。眼睁睁,看着那些彻骨的美一片片被撕碎,宝玉最后的眼神一定直愣愣,满眼都是大迷惘、大荒凉。
大观园众芳齐聚,我莫名的喜欢她们每一个。其实,无所谓迎春无感,也无所谓惜春冷僻。迎春虽无存在感,但她最大的存在感或许就是她的寂寂无名。甘愿做个诗社监场的燃香人,也是她的与众不同。惜春在“不珍不敬”的环境里养成了冷口冷心,但她擅画写意,想来也是个敏感的人,遁入空门,但实际难能解脱。还有妙卿,《醉》中不见妙玉的单独一节,是一大憾事,俟芦花。
“真正的红楼,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的泪水人生”,一朝入梦,终生难醒,是我们每一个真爱红楼的人无法解开的宿命。“我的左眼只装得下宝玉,右眼只容得下黛玉”,宝玉用纯净悲悯的目光打量这个喧嚣世界,无法拯救,终究灰飞湮灭。连“多姑娘儿外传”也能如此诙谐,不带一点雕琢痕迹,爱红的人都带着这般至情至性的执着,趔趄于世间。
真爱红楼的人,也都有着不可救药的“黛玉情结”这个“容貌第五”,才情第一的永恒主角,总让人心痛神驰。一开始并不很喜欢黛玉的,但越久越发现,那些眉尖心上的小性儿和忧伤,来得多么珍贵与真实。让她学圆滑是学不来的,那会摧折一个诗人灵魂深处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