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离魂读后感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长恨歌读后感
《录鬼簿》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 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八种,今存八种:《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借梅 香》、《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智勇定齐》、《伊尹耕莘》、《老君堂》。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此剧据唐人陈玄佑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 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
文举被迫上京应试,倩女忧念成疾,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相伴多年。
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
《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 节,从两方面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倩女的离魂为追求自由的爰情和婚姻,也为了防范对方登第后另娶高门, 大胆私奔,追赶情人;在受到王文举所谓"有玷风化”的指责时,她以"我本真 情”为对抗的理由,坚决不肯回家。
离魂代表了妇女们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倩女的身躯辗转病床,苦苦煎熬,寸步难行;当王文举寄信到张家, 说要和妻子(即倩女魂)一同回来时,病中的倩女之身并不知内中真情,以为他 另有婚娶,不由得悲恸欲绝,这一个倩女形象反映了妇女们在婚姻方面受抑制、 受摧残而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所以,这一剧作不仅情节离奇,而且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了较为深刻的内涵。
在根本上,它指出了人的天然情感的不可抑制,正如倩女所唱的"你不拘箝我可 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伸张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 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
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融,如行云流水,一气 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都描绘得 十分细致逼真。
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其中的《小桃红》为例: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 心头丕丕那惊怕。
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
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 雁起平沙。
把诗词的意境同剧中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用了活脱语言写出,清丽而流动。
第三折写倩女卧病相思,自怜自叹的曲子《普天乐》,柔情婉转,哀怨动人:想 鬼病最关
心,似宿酒迷春睡。
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
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
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
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 较大的影响。
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似乎有一种过渡的作用。
郑光祖的《借梅香》是一部模仿《西厢记》的爰情剧,虚构裴度之女裴小蛮与白 居易之弟白敏中的恋爰关系,也有个老夫人从中阻碍,又有个婢女樊素传书递简。
在戏剧结构方面缺乏创意,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但有些细节写得颇为生动有趣, 曲词也很为人称赏。
《王粲登楼》根据王粲《登楼赋》而作,剧情结构不怎么高明,但写王粲登楼时 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的曲辞,渗透了元代文人的内心感受,境界高远,情调激越, 抒情彩浓郁,显示了作者很高的文学才华,如其中的一支《普天乐》:楚天 秋山叠翠,对无穷景,总是伤悲。
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
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郑光祖杂剧在曲词方面显示了非凡的功力。
后人论元曲,或因此将他置于关、白、马之上,这虽然不合理,但说明他在元曲 中的地位确实是很重要的。
书房一窗阳光,煮了茶,随手抽出一本书,竟是鲁迅先生编辑之《唐宋传奇集》。
惭愧,心下暗叫,不知在书架上藏了多久,沾染了一层薄尘。
记得是多年前购得,如获珍宝般捧回,翻了几遍,怎地又冷落了它。
不禁怀疑自己,莫非我亦是无情人,于书本也偏爱新颜。
于是轻轻拭去薄尘,慢慢坐下,一页页细细读开—— 唐宋传奇者,笔记神怪、 玄奇、侠义、风尘之事,是唐宋人谴笔墨之余兴而作,正合我闲散寻奇的心意。
虽是市俗之文,却对后世小说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
如《西厢记》源自元稹《莺莺传》;《长生殿》源自陈鸿《长恨歌传》;《倩女 离魂》源自《离魂记》;或是家喻户晓的“破镜重圆","黄粱美梦","南柯 一梦";或是那些熟悉的名字:李娃,红拂,霍小玉,飞烟,莺莺。
个中悲欢离合令人莞然、恻然、凄然、冷然、决然……更有珠玉之诗词散落其中, 讲叙人情世态,论述人生哲理,警世醒世,读来甚是畅快淋漓。
我旋读旋记录,作一回精神的享受。
先说神怪故事,我觉最奇妙莫过《古镜记》《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
《古镜记》讲述一面神奇的宝镜,如何传入人间,随主人一经历了十余事,或 降伏妖精怪
异,或治并病救人,或辟江引路,真是缭绕多姿,精彩入胜。
"天下宝物,必不久居人间",果数月后宝镜消失。
读毕,不禁浮想翩翩,假设我得宝镜,又不知将经历如何非凡神异。
而《南柯太守记》与《枕中记》虽文笔不同,而个中意义无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