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染结盟传佳话⾰命薪⽕代代传
弄染主寨门(央⼴⽹发镇宁⾃治县委宣传部供图)第三军团
央⼴⽹贵州12⽉22⽇消息(记者张翼晶周娴)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治县县城驱车1⼩时,从平坦⼤道转到蜿蜒的⼭间硬化路,远远便能看到青⼭脚下绿树掩映的弄染村,这⾥曾是轰轰烈烈开展反封建反压迫的战⽃之地、也是豪迈接纳红军的红⾊之地。
与四川彝族头⼈⼩叶丹在⼤凉⼭结盟借路北上的故事,⼀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段佳话,不过,红军长征中与少数民族的第⼀个结盟,却是在贵州弄染。
1935年4⽉,在弄染村,布依族⾸领陆瑞光与红三军团领导⼈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签订了“反蒋作战协定”,史称“弄染结盟”,这是红军长征中与地⽅少数民族签订的第⼀个政治盟约,也是红军 “争取少数民族”统⼀战线政策的重⼤事件之⼀。
与红军结盟仅600多天后,陆瑞光在贵州贵阳英勇就义,享年36岁,结束了他短暂的戎马⽣涯,却为当地众留下了⾰命的⽕种。陆瑞光的故事,还得从1901年说起。
⼦承⽗志打响反抗的声
1901年10⽉,陆瑞光出⽣于镇宁⾃治县弄染寨,家境殷实。然⽽,在军阀混战、⽣灵涂炭的动荡年⽉,再丰厚的家底也敌不过当局势如猛虎的苛捐杂税和官差兵丁的⽆耻抢夺。
1919年,其⽗陆品⼭和⼤哥陆吉光因参加六马王碧珍组织的农民武装⽽罹难,⽗亲被捕死于狱中,哥哥则被国民党军杀在格单河边。这⼀重⼤事件是点燃陆瑞光组织武装,拥兵对抗反动当局的导⽕绳,时年18岁的陆瑞光接过⽗兄的重担,担当起了守护家族和⼀⽅百姓安危的重任。
1921年,天下⼤旱,物价飞涨,六马地区的⽼百姓苦不聊⽣,但军阀不顾百姓死活,仍然随意进⼊六马强抢豪夺,陆瑞光意识到,⼀再的忍让并不能阻挡军阀官兵继续鱼⾁百姓,他再也⽆法忍受军阀对六马百姓的肆意践踏,终于打响了抗暴的第⼀,将抢夺百姓财物的军阀兵丁打得落花流⽔、⿏窜⽽逃。从此,军阀再也不敢进⼊六马地区欺辱百姓。
陆瑞光纪念馆(央⼴⽹发杨勇杰摄)
此后,陆瑞光联合了六马⼀带的48个寨⼦的寨主结盟,团结起来抗击军阀。为了规范武装队伍的⾏为,陆瑞光还订
下“规矩”,不得盗抢往来的商客,不得欺辱平民百姓,在六马⼀带如果发⽣偷盗、抢劫、杀⼈等恶性案件,陆瑞光都亲⾃查办严惩,⽽穷苦百姓,⽆论是什么民族,都可以得到卢瑞光的接济。
陆瑞光的名声渐渐响彻了六马地区,不仅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其他农民起义队伍的尊重,纷纷⾃愿加⼊陆瑞光的队伍,⼀起抗击军阀。
1922年,陆瑞光听说紫云百姓受尽当地军阀团长的欺压,苦不堪⾔,他集结了500⼈的队伍攻打紫云,赶⾛了军阀团长。他的⼀系列抗击军阀政府的活动使贵州反动当局陷⼊不安,陆瑞光已经成为军阀政府的⼼头⼤患。
1924年,反动当局对陆瑞光⼀类的农民起义军实⾏“改剿为抚”,陆瑞光被委托为保安营营长,陆瑞光认为这是军阀政府对⾃⼰的“妥协”,名义上做了国民党“营长”的陆瑞光欣然赴任后,却变成了当局“清剿”地⽅武装势⼒的卒⼦,1924年、1928年,陆瑞光先后被派遣到四川⾣阳和贵州平坝执⾏“剿匪”任务,攻打与他同样出⽣的农民武装队伍,这两次⾏动让陆瑞光元⽓⼤伤、损兵折马,⼏乎命悬⼀线,每次都要⼏经周折后才虎⼝脱险。
吃尽了军阀政府“招安”政策的陆瑞光逐渐识破了反动当局为农民起义军设下的“圈套”,他重拾起义的杆,在镇宁、关岭、紫云⼀带集结了千⼈队伍,继续劫富济贫的绿林⽣涯。
1929年4⽉,陆瑞光率部夜袭镇宁城,将富豪隐藏在天主堂内的财物悉数没收,不仅补给⾃⼰的队伍,还分给县城贫穷百姓。因其敢闯外国⼈在中国建的教堂,声望⾃此⼤振,成为当时闻名远近的农民武装⾸领“四⼤天王” 卢云奇、曾云清、王禹先之⾸。
弄染结盟签定反蒋协议
1935年4⽉,中央红军四渡⾚⽔、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红军主⼒分两路西进,进⼊了安顺的少数民族地区,进⼊六马⼀带的则是由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军第三军团。
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的战略,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寻求战机,军团长彭德怀与政委杨尚昆从安顺地下党处获悉,只要争取到陆瑞光的⽀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免受战乱伤害。
陆瑞光虽然听说过红军,但因长期遭受贵州军阀的欺压和愚弄,让他不敢轻易相信任何⼈,在彭德怀派出先遣⼈员联系他时,他却躲进了岩洞,⼏经周折后,彭德怀和杨尚昆决定亲⾃上⼭“会⼀会”这位“天王”。
陆瑞光便乔装成普通⼠兵混进了迎接红军的队伍中,以便见机⾏事,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蔼的态度和严格执⾏的⾔⾏进⼀步解除了陆瑞光的疑虑。性格耿直的陆瑞光便按耐不住内⼼的愧疚,站出来亮明⾝份,将红军迎进了弄染寨。
经过与红军⾸领的促膝长谈,卢瑞光认识到,这些年来⾃⼰起义的⽬的和红军的⾰命理想其实是⼀致的。虽然陆瑞光谢绝了加⼊红军的好意,但他表⽰愿继续在当地与国民党展开⽃争。
绝了加⼊红军的好意,但他表⽰愿继续在当地与国民党展开⽃争。
陆瑞光与红军⾸长签订反蒋协议旧址(央⼴⽹发杨勇杰摄)
4⽉16⽇晚,彭德怀、杨尚昆以三军团的名义与陆瑞光签下了《反对蒋介⽯、王家烈、犹国才苛捐杂税的协议》,陆瑞光还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疗伤,并接受了红军赠与的36⽀步和⼀⾯红旗,红三军团顺利通过六马地区,向云南⽅向疾进。
⾄今,中央档案馆还保存有⼀份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后,于4⽉16⽇给中⾰军委发送的电报。电⽂内容为:“沙⼦沟百数⼗⾥,有夷(布依族)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作战协定,反蒋、王、犹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批伤病员,赠步三⼗六枝,并留⼀批⼯作员。”
中央红军第三军团过境沙⼦沟⼭槽期间,正是红军⼈数少,补给严重不⾜,伤病员多的困难时候,⼜处于敌⼈已形成东、西、北三⾯包围的险境将更加艰险甚⾄前途莫测。
因此,杨尚昆同志在事隔60年后依然不忘陆瑞光,并于90岁⾼龄为“陆瑞光纪念馆”题写馆名,以“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反蒋协定功著千秋”⼀联颂赞意义⾮同寻常的弄染结盟和彭、杨、陆定⽴的“反蒋作战协定”。
壮烈牺牲播下⾰命的⽕种
1935年初秋,陆瑞光率部往⼴西右江投奔红七军,因中途受阻退回弄染寨。参加红军⾏动受挫后,陆瑞光派⼈在安顺到中共地下党组织。此后,陆、⽅⼆⼈在镇、关、紫三县边区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更加坚定地开展反苛捐杂税,反抓兵派役的武装⽃争。
陆瑞光具有新民主主义⾰命性质的这些⾏动,强烈动摇了国民党当局对镇、关、紫民族地区的统治。
1936年底,四川军阀杨森率⼆⼗军⼊黔,以“迎接红军过境和签订‘反蒋协定’”的罪名逮捕了陆瑞光,随后诱捕了其余“四⼤天王”并⾎洗弄染,不久押送到贵阳。1937年春,杨森将陆瑞光等“四⼤天王”杀害于贵阳市⼋⾓岩,陆瑞光牺牲时年仅36岁。
陆瑞光纪念馆(央⼴⽹发杨勇杰摄)
陆瑞光虽然牺牲了,但是红军在布依族⼭寨、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播撒的⾰命⽕种并未熄灭,不久在中共地⽅组织的引领下,渐成燎原之势。
1947年底⾄1949年,在六马地区活跃着⼀⽀党领导的少数民族⼈民武装——六马⼈民反蒋游击队,其中的很多成员都是原陆瑞光武装⼒量的⾻⼲和红军过镇宁时候留下的⼈员。1949年10⽉,中共罗盘地委决定,将六马游击队纳⼊中国⼈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配合⼈民解放军南下解放西南。
据相关资料,这⽀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牵制和打击敌⼈、截击国民党溃兵、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滇黔公路畅通,以及新中国成⽴后围剿⼟匪、巩固新⽣⼈民政权等⽅⾯⽴下功勋。
1989年,贵州省⼈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命烈⼠。2015年,位于镇宁县城的陆瑞光纪念馆开馆,如今,陆瑞光故居、⼭洞⾥的红军指挥部、红军⾛过的路线……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弄染播下了⾰命⽕种,留下了红⾊基因,激励着⼀代⼜⼀代的贵州⼈。
编辑:任振国
原创版权禁⽌商业转载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法侵权⾏为,请:************
热榜
长按⼆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