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前故事短故事_一篇关于凿壁偷光故事 儿童睡前故事
    儿童睡前故事短故事_一篇关于凿壁偷光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导语:儿童睡前故事是指在儿童睡觉之前由父母亲自讲给孩子的故事。以下故事由品才网精心收集整理提供,欢迎阅读。
    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们看不起比他们家愁的人,就说道:“既穷得买得起蜡烛,桃坞什么书呢!”匡衡听到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必须把书念不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
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搞了汉元帝的丞相,沦为西汉时期出名的学者。
    相关阅读
    呆若木鸡的故事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遣人去退订,纪渻子说道:“鸡没辨不好,它一见到劲敌,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去人说道:“恳请你说齐王,我花掉工夫把鸡训不好了。”等
待至斗鸡时,劲敌的鸡又叫做又冲,而纪渻子辨不好的鸡却像是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别的鸡看见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坏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得胜利。他那高兴的样子就齐哥(béng)加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救赎:
    这则“呆若木鸡”的故事中蕴含着极深刻的内涵:修炼最重要的是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这种心境来驾驭一切,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大智若愚,实为大器之才。
    一身是胆
    三国时期,魏国与蜀国为争夺汉中而打仗,刘备和诸葛亮统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十分恼火,就亲自统率四十万大军到了汉水,准备和刘备决一死战。
    刘备和诸葛亮便商议退敌之计,诸葛亮说道:“现在曹操由于粮草没准备好,所以还不敢轻而易举回师。此时如果派遣一支部队回去攻取曹营,把曹军的粮草付之一炬,便能够大大伤及曹军锐气。”老将黄忠再三命令出赛,诸葛亮便派遣他和赵云(字子龙)一同领兵前往。黄忠之争打头阵,但曹军晚存有准备工作,与黄忠较量出来。黄忠前后溃退,被围攻没能获胜逃脱。赵云便率领几十名轻骑兵杀人重围救回他们。
    曹操亲自带兵追赶赵云。赵云寡不敌众,退回汉中营地。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拒敌:不料赵云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天快黑的时候,曹军赶到。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怀疑有伏兵,恐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冒然进攻,便收兵回营。赵云领兵紧紧追击,杀声震天,金鼓齐鸣。曹军因昏暗难辨,摸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命,死伤无数;溃不成军,赵云以少胜多,反败为胜。战后刘备亲临军营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赞誉他“一身是胆”。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齐桓公,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亲密。忽然,楚王问齐桓公:“你若有一天回去晋国当上国君,可以怎么告慰我呢?”齐桓公略一思索说道:“美女侍卫、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名贵物品送给大王呢?”楚王说道:“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道,可以不信对我有所则表示吧?”齐桓公思思提问道:“要是塞你的福,果真能够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亲善。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出现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脱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不能获得你的原谅,我再与你激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到了齐桓公的话,晓得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掉齐桓公,以除后患,却被楚王婉拒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碰面。晋文公为了同时实现他许下的诺言,
命令军队前进九十里,驻守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道:“行军当兵理直气壮方能够获得胜利,如今我们主动前进,楚国便赢了理。他们再强攻,我们的士兵反攻时,必定心中存有气,士气升温,何恨踢不输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前进,以为对方惧怕了,马上迎击。晋军利用楚军自豪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小溃楚军,获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