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1、指鹿为马(赵高):
这个故事出自秦朝末年,赵高为了篡权,故意指着一只鹿说是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测试朝臣的忠诚。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2、卧薪尝胆(勾践):
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后,回国每天尝一尝苦胆,卧在柴草上,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最后勾践成功灭掉吴国。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完璧归赵(蔺相如):
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的和氏璧,被秦王觊觎。赵国派蔺相如前去交涉,他成功保全了和氏璧,使其完整归赵。后来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负荆请罪(廉颇):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为了国家,蔺相如总是避开廉颇。门客以为他怕廉颇,而蔺相如说:“连秦王都不怕,又怎幺会怕廉颇呢?”廉颇听到后,深感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5、图穷匕见(荆轲):
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他奉燕国太子丹之命,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面见秦王。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牺牲了。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韦编三绝(孔子):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
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个故事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7、悬梁刺股(孙敬和苏秦):
孙敬悬梁挂席为勉励自己,头撞梁痛则醒,学不倦。苏秦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大腿,痛痒提醒自己刻苦读书。后来这两个故事被合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刻苦自学。
8、退避三舍(重耳):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这个故事后来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9、草木皆兵(苻坚):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也怕弟弟和部属不满和责备,于是下令后退。结果秦军大败。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0、纸上谈兵(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退避三舍的故事
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结果因指挥错误而使得四十万大军被秦军打败,自己也落得了被秦军射杀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1、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前三年,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一位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就对庄王说:“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迟早会灭亡的。”庄王听后不以为意。后来这位大臣又急于求成,在庄王面前大哭起来,说楚国即将灭亡。庄王觉得大臣的话有点过分,就对他说:“你一直在我身边,没有离开过,怎么能说楚国灭亡了呢?你是不是太过分了?不过,我听说,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为什么?”大臣说:“大鸟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但一鸣惊人。”庄王听后,明白了大臣的意思,开始整顿内政,废除了十项不利于发展的法令,兴办了九项有利于国家的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家强盛起来。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1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这个故事用来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高妙。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
此成语源于战国时期,那时秦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纵横家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时而倾向秦国,时而倾向楚国,形成了“朝秦暮楚”的局面。故事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没有固定的原则或立场。
14、焚书坑儒(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推行法家思想,下令焚烧百家的书籍,并坑杀了468名儒士,以示对儒家学说的打压。这个故事用来指代独裁者对异己思想的残酷镇压。
15、背水一战(韩信):
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赵,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大败赵军。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16、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梁鸿的人,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他的妻子孟光每次给他送饭时,都把食盘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十分恩爱。
17、江郎才尽(江淹):
南朝的江淹,年轻时才华出众,写的诗赋深受人们喜爱。但后来他官运亨通,不再努力追求学问,到晚年时,他的才华已经枯竭,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才情减退或丧失。
18、暗渡陈仓(韩信):
楚汉争霸时,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修建栈道,表示要从这里进攻,实际上却暗中绕道攻击陈仓。最终韩信成功攻占了陈仓,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用来形容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袭击的策略。
19、卧虎藏龙(诸葛亮与庞统):
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庞统都是蜀汉的杰出人才,被形容为卧龙和藏龙。故事用来比喻隐藏的人才或者潜在的力量。
20、塞翁失马(塞翁):
古时候塞翁失了一匹马,大家为此安慰他。后来这匹马带回了一匹更好的马,使得塞翁的儿子得以骑上这匹马,却因此摔断了腿。而后因为腿伤,儿子免于征战。这个故事用来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21、完璧归赵(蔺相如、秦昭襄王):
此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这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无畏、机智过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