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抄报的意思就是⽤⼿亲笔抄写的报刊,但是每⼀份⼿抄报的后⾯都包含着编者的⾟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它是由学⽣个⼈根据⾃⼰的兴趣爱好搜集材料,精⼼安排,⼀笔⼀画制作的,它集语⽂、数学、⾃然、社会、美术等知识于⼀体,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关于⽴秋的⼿抄报内容》,希望帮助到您。
【⽴秋习俗是什么】  1、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秋这天吃西⽠或⾹⽠,称“咬秋”,寓意炎炎夏⽇酷热难熬,时逢⽴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秋这天吃西⽠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秋痱⼦。在浙江等地,⽴秋⽇取西⽠和烧酒同⾷,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在⽴秋当⽇买个西⽠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农⼈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棚⾥,在树荫下,三五成,席地⽽坐,抱着红瓤西⽠啃,抱着绿瓤⾹⽠啃,抱着⽩⽣⽣的⼭芋啃,抱着⾦黄黄的⽟⽶棒⼦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种丰收的喜悦。
  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地神的⽇⼦,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秋后第五个戊⽇。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糕、饮酒、妇⼥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些地⽅,⾄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晒秋
  每年⽴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在湖南、江西、安徽等⽣活在⼭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房前屋后及⾃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久之就演变成⼀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活⽅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今,全国不少地⽅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每年吸引数⼗万⼈去篁岭赏秋拍摄。
  4、秋忙会
  秋忙会⼀般在农历七⼋⽉份举⾏,是为了迎接秋忙⽽做准备的经营贸易⼤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为了秋忙⽽举办的贸易⼤会。其⽬的是为了交流⽣产⼯具,变卖牲⼝,交换粮⾷以及⽣活⽤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样,设有骡马市、粮⾷市、农具⽣产市、布匹、京⼴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艺节⽬助兴。
  5、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去⽥间,抢收已经成熟的⽟⽶。⼀料⽟⽶要搬四次:头茬、⼆茬、三茬、捞空茬。妇⼥、⽼⼈、⼗来岁的⼩孩,他们⼿提⽵笼,⼀排接⼀排,⼀株接⼀株,挨着个⼉去搬。切
忌“猴⼦搬⽟⽶,搬⼀个撂⼀个。”⽽是搬⼀个放在笼⼦⾥,然后放在地头⽟⽶穗堆⼦⾥,最后⽤⼤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穗,未成熟的⽟⽶穗,留下来⼆茬再去搬。⼆茬、三茬是⽤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穗,不管⽼嫩、⼀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能颗粒归仓。
  6、秋⽥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些青年⼈和⼗余岁的孩⼦,在包⾕、⾕⼦、糜⼦⽣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长成⼀⼈⾼,初结穗⼉的时候,⽥间⾥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穗搬下来,在地下挖⼀孔⼟窑,留上烟囱,就是⼀个天然的⼟灶,然后把嫩包⾕穗放进去,到处拾柴⽲,包⾕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去烧。⼀会⼉⼀全窑的包⾕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宴就在⽥间举⾏。他们还上树捉⿇雀蛋,就地打兔⼦,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弄来的红苕,放在⼟窑洞⾥,温烧⼀个时⾠,就会变成⾹甜的柿⼦。这种秋⽥⾥的乐趣,⼀代⼀代地传承下来。
  7、贴秋膘
  民间流⾏在⽴秋这天以悬秤称⼈,将体重与⽴夏时对⽐。因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饭⾷清淡简单,两三个⽉下来,体重⼤都要减少⼀点。秋风⼀起,胃⼝⼤开,想吃点好的,增加⼀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秋这天各种各样的⾁,炖⾁烤⾁红烧⾁等等,“以⾁贴膘”。
【⽴秋节⽓的故事】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上盘着⼀条蛇,右肩上扛着⼀柄巨斧。《⼭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落的泑⼭。蓐收⽿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不息。《诗经•斯⼲》⾥说:“维虺维蛇,⼥⼦之祥。”如果梦到蛇,会⽣⼀个漂亮⼥⼉。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都是在⽴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秋⼀到,它便开始落叶。“梧桐⼀叶落,天下尽知秋”。《花镜》上说:此⽊能知岁。它每枝有⼗⼆⽚叶⼦,象征⼀年⼗⼆个⽉。如果闰⽉,就会多长出⼀⽚。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分寒冷。在院⼦⾥栽上⼀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
还可能引来凤凰。“凤凰鸣矣,于彼⾼冈。梧桐⽣矣,于彼朝阳。”凤凰⾮梧桐不栖。所以,皇宫⾥是⼀定要栽梧桐树的。
  ⽴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廷的中殿外⾯,眼睛紧紧盯着院⼦⾥的梧桐树。⼀阵风来,⼀⽚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即⾼声喊道:“秋来了。”于是⼀⼈接着⼀⼈,⼤声喊道:“秋来了”、“秋来了”,秋来之声瞬时传遍宫城内外。
  不等回声消失,盔甲整齐的将⼠们护卫着皇帝蜂拥⽽出。他们要去郊外的狩猎场射猎。射猎有两重意思。⼀是表明⾃即⽇起,开始操练⼠兵;⼆是为秋神准备祭品。⼀声号⾓,将⼠们扑进森林,由远⽽近,把麋、狐、兔、⿅驱赶出来,让皇帝⽤箭射。
  在皇帝狩猎的同时,遥远乡村⾥的⼈们也忙碌了起来。爱美的⼥孩,会摘⼏⽚梧桐的叶⼦,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顽⽪的孩童正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先洗⼿,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每⼈放七粒⾚⾖,再递给他们⼀碗井⽔,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和着井⽔吞下。据说吃了之后,不⽣痢疾。
  爸爸呢,这天也要放下⼿⾥的活⼉,去街上赶集。最重要的事,是买鸡头菜。买好了,掺些麝⾹,拿⼀张⼤荷叶包上,⽤红绳⼦系在腰间,哼着⼩曲回家。⽴秋要吃鸡头菜。鸡头菜的学名叫芡,爆炒了吃,脆⽽爽⼝。《神农本草经》上说吃芡能让⼈⽿⽬聪明。
清明节手抄报 简单漂亮
  奶奶前⼀天就开始忙了,⼜要采地⾥的⽠,⼜要拿⽵竿打树上的果⼦,还要把茄⼦蒸熟了,放在院⼦⾥晾⼲。等到⽴秋的晚上,⼤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样样端出来,让⼤⼈孩⼦,边纳凉边吃。
  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于是孩⼦们就⼀个⼀个,捧着满把的桃核给她。奶奶⽤⼿掀起围裙的两只⾓,让孩⼦们放进去。桃核要⼀直留到除⼣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烧掉。这样就会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灯会元》⾥记载说:“世尊于灵⼭会上,拈花⽰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钵传给了迦叶。⼩桃核牵连着的是⼤瘟疫,见⼀叶落⽽知天下秋。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朵⾦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以⼩明⼤、见微知著是⼀种⼤智慧。只能意会,不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