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
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
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
3.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2
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伤感诗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西南。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诗中的“隔”和“问”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小题1
“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或: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2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
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    点绛唇
                                                      北宋.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
                                                                                     ——选自《宋词》
①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故称芜城。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②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2
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
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⑴第一句话中,“酒尽”、“风生”       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⑵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1)鼓喧  帆乱
2)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喧 ”“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茫远迷蒙、凄婉苍凉。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