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自然,灵动生命——《昆虫记》的文学价值
19世纪末,作为最有文学造诣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出了“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昆虫记》。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以动物界的昆虫为主角的自然科学类著作。与一般科普类作品不同的是,文中的科学表述非常严谨。书中的词句并非转述自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文章本身就是法布尔的学术研究成果。《昆虫记》与其他生涩深奥的学术著作不同,它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为了使语言表达不枯燥,法布尔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昆虫记》可谓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表述精准又不失生动,语言严谨又不失趣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解读本书的文学价值。
一、科学精准的表述
法布尔没有采用同时代昆虫学家的研究方法——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或浸在酒精里,解剖昆虫以研究其身体结构,而是采用野外观察实验法来研究昆虫。在研究过程中,法布尔把昆虫还
归自然,在昆虫活蹦乱跳的自然生活状态中研究它的本能与生活习性。法布尔创造适合研究昆虫的各种条件,为得到准确的结论,他反复实验,认真观察,悉心判断。这位生物学家用理性的思考做实验,他的实验记录自然也是表述严谨的。
在《蝉出地洞》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第一段中这样表述“地洞”最可能出现的位置。
“在人来人往、被太阳暴晒、被踩踏瓷实的一条条小路上,张开着一些能伸进大拇指、与地面持平的圆孔洞。……出洞的幼虫有锐利的工具,必要时可以穿透泥沙和干黏土,所以喜欢最硬的地方。”出现地洞的土地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可以看一看作者用到的词“被踩踏瓷实”“除了耕耘过的田地而外”“最热最干”,这些都指向“最硬”这个关键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作者解说道,因为出洞的幼虫有锐利的工具,必要时可以穿透泥沙和干黏土。在后文中,作者也说“地面土很硬,我得用镐刨开”。这与前文所述的土地特点相一致。
在这一段中,作者对地洞口的描写也与后文是一致的,“能伸进大拇指、与地面持平的圆孔洞”直径大约多少呢?第二段中写“地洞口是圆的,直径约2.5厘米”,这两句形成了呼应与对照:“能伸进大拇指”是有科普意味的形象说明,“直径约2.5厘米”是准确严谨的数据,两相照应,让读者很容易在生活中依据这些精准的信息到蝉的洞口。
二、丰富详实的细节
自然科学的研究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作者认真观察、反复实验的研究过程也是不断发现细节、建立联系的过程。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用他对于细节的观察带我们领略了造物主的伟大与昆虫世界的神奇。
在《灰蝗虫》这一章中,作者描述了一次令人赞叹的蜕皮过程,这一历程因神异的细节而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精巧。比如:
“蝗虫中央部位血液在一涌一退地流动着。血液涌上时宛如液压打桩机一般一下一下地撞击着。血液的这种撞击,机体集中精力产生的这种喷射,使得外皮终于沿着因生命的精确预见而准备好的一条阻力最小的细线裂开。”这是描述幼虫蜕皮的第一步,让旧外套裂开,为了产生推动力,幼虫的身体一张一缩,选段中“一涌一退”恰恰与“一张一缩”相呼应,血液涌动的态势也被作者用形象的比喻阐释出来。作者本可以顺势写“血液撞击的冲力让旧外套裂开”,然而他没有,在“裂开”这一动作中,作者写下“沿着因生命的精确预见而准备好的一条阻力最小的细线裂开”。聚焦“裂开”的状语部分,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厚壳从那条最为薄弱的细线裂开的鲜活场景,而这条细线得益于造物主的精确预设,由此,读者不得不感叹生命
的神奇。
生命的故事三、陈述故事的方式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童年时代的他被形态各异的昆虫所吸引,在他眼里,昆虫不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而是他眼中活生生的生灵,是他的朋友,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生命样态、生活方式与情感个性……于是,在法布尔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陈述故事的方式,仿佛是在为读者悠悠地讲述他的老朋友们的生活故事。在这些昆虫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投影。
《大孔雀蝶》一开篇就讲述“这是一个难忘的晚会”,作者把自己的实验室比作舞台,迎接一场盛大的演出。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孔雀蝶,作者在介绍其外貌时采用了比喻的说法:“穿着栗天鹅绒外衣,系着白皮毛领带”,让人感觉风度翩翩的蝴蝶绅士即将开始它们的演出。紧接着,作者讲述了美丽的雌孔雀蝶被作者抓到后引发的雄孔雀蝶“朝圣”的故事。众多雄孔雀蝶齐聚共飞,让我们感受到故事场面的宏大,也更渴望经由法布尔的描述走向故事谜底的揭晓,探究大孔雀蝶的生命本能。
《隧蜂》更像是“昆虫的史诗”,讲述的是隧蜂家族的故事,它们如人一般辛勤劳动,也有生老病死。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为了把故事讲好,特意设置了“对手”——盗窃隧蜂面包的窃贼小飞蝇,隧蜂与小飞蝇的斗争成为这一故事的主线。作者这样书写案件事实:“我本想看到双方有哪一方表现出胆怯来,但却未能如愿: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隧蜂已知自己家里有遭到打劫之虞;而食客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因会遭到严厉惩处的担心。打劫者与受害者双方只是互相对视了片刻而已。”这一段幽默的笔触,直接讲了两位主人公打斗的场景,读来让人觉得这是两位正在搏斗的人,而昆虫微妙的心理也被作者拟人化,我们仿佛正在关注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打劫,迫切期望知道故事的结局。
《螳螂》《朗格多克蝎》都在讲述雄性会被雌性吃掉的故事,结局出人意料。在《蝎子的家庭》一文中,作者要讲述关于母爱的故事,里面有感动,也有沉思。情感的丰盈、对手的出现等都是好故事必备的要素。
四、巧妙设置的悬念
悬念,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通过设置一些“悬疑”,引起读者对后续未知情节的阅读兴趣。在孩子们眼里,悬念就是关于未知的结果给人留下的想象
空间;悬念是一种暗示、引子,使人知道这里有未知的事情,但又猜不出结局,于是引发好奇心,继续读下去。《昆虫记》中,作者常常让读者同他一起预测昆虫的未知命运或探索昆虫的神奇奥秘。
《昆虫记》中较为典型的一类悬念是一些昆虫极为残忍的婚俗,每次展开故事情节时,作者都会带我们走进他的困惑。在《金步甲的婚俗》中,作者首先描述了“案发现场”。接着,又理性分析了金步甲的作案动机,并排除了“饥饿所致”这种原因。
“这种结果颇令我惊诧,因为我一向很注意查看,不让笼子里缺少吃食。蜗牛、鳃角金龟、螳螂、蚯蚓、毛虫以及其他可口的菜肴,我是换着花样地放进笼中,菜量充足有余。我的那些金步甲把一个盔甲受损、容易攻击的同胞给吞吃掉,是无法以饥饿所致作为借口的。”这一分析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凶手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读者带着疑惑阅读,发现了金步甲残忍的婚俗,一旦雌金步甲卵巢中有孕无须雄金步甲时,便把后者吃掉。谜底揭晓,真相大白。细读后面的篇章,我们会发现螳螂、朗格多克蝎也有此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