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事件叙事
所谓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指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以及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体验与追求的感悟等。它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而它的特征也体现在其中:
一是自我性。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的生命故事,及对他人生命故事之自我感悟的个性化表达。所谓个性化表达是指叙事主体用自己的语言或其它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经验和体验,而非泛泛地叙事,即说他人所说之话或社会性的话语,讲述、解说他人的事迹。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的生命故事,及对他人生命故事之自我感悟的个性化表达。
二是日常生活性。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根基与主要领域。衣俊卿指出:“所谓日常生活,总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非日常活动总是同社会整体或人的类存在相关,它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
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个体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领域的整合构成完整的人的世界。当然,生命叙事强调日常生活性,并不排斥非日常生活,而是将其“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融入”整个生命的成长中。
三是生成性。生命叙事不是一种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简单“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这种理解是一个动态生发的过程。可以说,生成性是生命叙事最具有意义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由四个因素构成的:语言、时间、反思、想象。
生命叙事是挖掘个体生命道德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其本身既是挖掘个体生命道德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过程,它体现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有利于其道德感的形成;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个人生命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生命的故事
——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3, (8)12-17.
生命叙事是挖掘个体生命道德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
的调节,有利于其道德感的形成;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建立;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发现与建构。
——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3, (8)12-17.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实施“生命叙事”之所以能够产生教育作用在于个体生命的“相通”性;人与人之间具有“殊相感应”;讲故事与听故事都是“伦理的感受”;生命叙事是自己独特的脑能学习方式的实现,即它符合个体生命独特的脑能学习方式,呈现了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生命叙事是信息能量在个体生命之间流动、交换的过程,它激活、生成、满足着说者与听者的道德需要,改变着他们的生命感觉。
——刘慧等.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2004, (1)18-21.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实施“生命叙事”之所以能够产生教育作用,还因为生命叙事的一个突出优势是大大“弱化”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强烈的教育目的性,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背了脑能学习的机理。脑科学研究表明,无意识总是处在最佳脑能学习状态,它一直处于“源源不断喷涌”的状态,不停歇地观察
、记忆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生命叙事中,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分,无“对错”与“高低”之分,无“被动”与“主动”之别,说者和听者都在平等、自愿、主动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道德学习的“无意识”状态,使个体生命的道德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刘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8)56-60.
虽然生命叙事具有很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双向,生活叙事正向应用,会产生德性教化功能,但其负向效应,在德性教化中不能不关注。儿童辨别能力弱,正误观念不强。德育任务之一便是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学生的生活叙事,虽真实,是其心迹流露,但也可能其叙事内容不佳,观念与希望目标相左。教师对此应清醒认识,分析叙事内容中的真实道德冲突所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并有目的地对它加以利用、引导和控制,不可一味否定,“纠正”;对生活叙事内容的选取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对其分析又要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要特别注意适合不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戢守玺,安然.生命叙事:当代德行教化的新转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