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教师手记
桃树,大梦想
----淺析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陈芳
贾平凹是我国文坛的奇才。他的散文有赤子般的清纯 透明,有美酒般的醇厚绵长,用清淡的笔墨,再现着生活中 常见而易被我们忽视的事物,闪烁着灼目的智慧。他的作品 《一棵小桃树》(人选部编新教材七下第五单元)集中体现了 贾平凹散文的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赏析此文。
一、“我的小桃树"这个称呼
“我的小桃树”在文中出现了8次,多次用到这个称 呼,是因为这个称呼中蕴含着作者对这棵小桃树的特殊感情。
“我的小桃树”首先出现在文章开头—“我常常想 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小桃 树的爱怜,抒写对小桃树的忏悔,决定为小桃树写点什么。第二处,“我的小桃树”在风雨中哆嗦,它枝条慌乱,花儿 凋落,其实是作者的心在慌乱。第三、四处,作者看到当年 长在院子角落的小桃树,“却
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 默默地长上来了”。它长得慢,样子也极猥琐,但作者却高 兴,因为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第四、六处是奶奶去世 后,作者连夜回老家看见“我的小桃树”竟还弯着身子、努 力撑着长,作者深感对不起护着小桃树和给它浇水的奶奶,也为常年在外忘却小桃树而懊丧。第七处作者看到“我的 小桃树”开着白而淡的花,像重病少女的苍白的脸,感到 忧伤。第八处写作者看到雨中“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身挣 扎,竟在树顶端还有一个嫩黄而红的待放花苞,心里略有安 慰。文章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不仅因为小桃树是作者 种的,更因为奶奶的一句话,“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小桃树寄托着贾平凹的梦,他把小桃树当作自己的“梦种 儿”。写小桃树时,他的心情随小桃树不断变化着。可见,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 我和“小桃树”的经历
文中写因奶奶的一句话,作者含了桃核却没有睡着,他 “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它长在院子角落,很弯且黄 瘦,奶奶也说它是没出息的桃树,只能结些毛果子,喜欢服 侍花的爷爷从不理会它。
这棵外形矮小、举止不够大方的小桃树正如小时候的作 者。平凹散文集《自在独行•我的小学》写道:“学校教室 少,因为我们是一年级学生……凳子是自带的。我们那时没 分家,堂兄堂多,凳子有限,我常常抢不到凳子,加上我 个子矮,坐在小凳子上又不到桌面上,就一直站着听课。”贾平凹出生在落后的山村,从小生活在二十二口人的大家 庭,身子弱小,不起眼而自卑。
如节參•灼2〇2〇年第〇9期
这棵渺小而不被人重视的小桃树,就像19岁来到西大 的孱弱的贾平凹。《自在独行•西大三年》写道:“这是一个 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 郁和孤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睁眼看世界……因为他老是低 着头……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知识的自卑使他 敬畏一切人……”被推荐上大学的贾平凹是乡村的幸运儿,他怀着渴望与急迫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但繁华都市 带给他的是巨大的陌生感与恐慌,让他产生更深的自卑。
《贾平凹的127张退稿信》中写贾平凹初涉文坛的时候,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大多杳无音信,最后他竟收到了 127封退稿信!他将这127封退稿信贴了一墙,以此激励自 己。《一棵小桃树》中也写道:“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 知道我的渺小。”小桃树生长的院子角落,正像作者出生成 长的落后乡村;小桃树被忽视的命运,正如从乡村到城市,怀揣梦想,努力写作却遭频频退稿的作者……但默默生长的 小桃树终在风雨中存留一个待放的花苞,正如多年坚持文学 梦的作者,终于有所收获!
三、“小桃树”孕育着作者的“大梦想”
《一棵小桃树》结尾写到“我还叫你我的梦的精灵,对 吗?”这句话与开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说,我的梦是绿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相 呼应,也含蓄解释了开头“我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 章……是我太爱怜它了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 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小梦想大梦想
作者给“我的小桃树”写点什么,是因为小桃树是“我 的梦的精灵”,小桃树的样子、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样子与成 长历程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对小桃树的呵护和爱怜,其实是 作者对自己梦想的呵护与坚守!结尾写多年默默生长的小桃 树仍在风雨中保留了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也在经历了多次 投稿退稿、作品被人质疑的风雨后最终有所成就。作者像一 棵生长在院子角落的小桃树,经过多年的执着追梦,终在文 坛有了一席之地!正如作者在他的另一部散文集《愿人生从 容五十寿宴上的讲话》中说:“我还要向先后伴随了我几十 年的钢笔、圆珠笔、毛笔致谢,它们转化了我的生命形态,使种子变成了大树,使蚕蛹变成了飞蛾。”
总之,贾平凹写《一棵小桃树》,不仅在爱怜和记录一 棵自己种下的小桃树,更在爱怜和抒写自己的梦想。“小桃 树”是全文的线索,是文章的象征物,更是作者怀揣着的人 生“大梦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荔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