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本二年级下册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学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叼走、街坊”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 对阅读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刻舟求剑故事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 看图猜故事,理解“寓言”,学写“寓”字。
(1)师:(出示《刻舟求剑》故事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生:刻舟求剑。
    师:《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解决问题。像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一种教训,这种故事叫做——寓言。
(2)师:(出示“寓”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寓”字,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观察并发言。
(4)教师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2. 导入课题,认识“则、亡、牢”,学写“亡、牢”。
(1)师生一起将课题12《寓言二则》补充完整。
(2)齐读课题——12《寓言二则》,认识生字“则”。
(3)师:寓言二则的意思是两篇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的
故事。
(4)认识并学写生字“亡、牢”。指名学生上黑板默写“亡羊补牢”四个字,师生共同评议。
(5)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 指名分段读课文。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他是怎么做的?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提问: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
生:两次。
(2)品读第一次丢羊的情景。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次丢羊的情景。
(2)出示长句子: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认识生字“圈、钻、叼”。
(3)再读长句子。
(4)再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第一次丢羊的情景。
2.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指导朗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感受街坊劝告时着急的语气以及养羊人回答时傲慢、自以为是的语气。
(3)分角读。
3.第一次丢羊小结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养羊人做的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不对。因为他不听街坊的劝告,不及时改正错误,还会继续丢羊的。
(三)品读第二次丢羊的情景。
1.学习第4自然段。
(1)师:同学们可比养羊人聪明多了!果然,第二天早上,羊又丢了。
(2)指名读第4自然段。
2.理解“亡羊”的意思。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体会养羊人第二次丢了羊后悔的心情,认识生字“悔”。
(3)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
(4)出示两个句子:①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②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指名读句子。
(5)思考: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6)教师指导:第二个句子更好,加上“赶紧”一词,体现出养羊人着急修羊圈的样子。养羊人终于意识到: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能拖延。
(7)教师指导读,读出养羊人修羊圈时的着急。
4.第二次丢羊小结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养羊人这一次做的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预设):做得对。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说明他做的对。
(2)再读第5自然段,注意读出养羊人的后悔与着急。
5. 理解“补牢”的意思。
(四)理解课题。
学生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5)体会寓意。
1. 想一想:如果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还不修羊圈,会造成什么后果?
2. 养羊人在修补羊圈的过程中,以前劝过他的街坊又路过,他会对街坊说什么?街坊又会怎么回答呢?
3.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犯了错误后,只要及时改正,就还来得及。
4. 后来人们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来说明这个道理。
5. 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亡羊补牢”或者“亡羊不补牢”的故事。
(6)检查生字,总结全文
1. 再次默读课文,体会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