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多篇《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认真的看完《西南联大行思录》,你会发现在早前人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虽然是很早之前的故事,但是《西南联大行思录》中确实是透露出了很多的正能量。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1
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京、天津几经辗转颠沛至长沙最后到昆明,联合成立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中国最可称道的一批知识分子。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光辉的成绩。
这首校歌词《满江红》是一九三八年联大制定校歌校训时,由校长冯友兰和中文系教授罗庸所作,并几经修正。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可以想象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唱此校歌,悲愤而又坚决不屈的心情。
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原以为只是联大校友一些的追忆,漂泊的历程。书中内容的会让你的心灵震撼,
从汪曾祺的散文里,从一个个片段看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联大教授们和联大时期的大学生活。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最困难的物质条件,却产出了大量的学术科技明星。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数学家陈省身,文史学家季羡林。。。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星光熠熠。西南联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
脉。当时的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堪比当今美国最著名大学。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为什么会这样,看完这本书,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
西南联大汇集当时中国最精英的学者教授,他们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大都从世界著名学府学成归来,是东西方学术荟萃之集大成者。参照西方著名大学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教授。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联大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个人魅力吸引着学子。当时的大学是精英教育,教授都代表着各自
领域最尖端的学术水平。他们严谨治学,正直不阿。联大学子老年后回忆,教授就像一盏灯,照耀着你,吸引着你,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奋进。
西南联大是通才教育,基础课包括国文,《诗经》,《离骚》都要念,经济学,社会学。前两年级不分专业,外文系,中文系,物理系,大家都念一样的课程。基础课不过关,后面的课不能选。在联大校友的回忆中,他们无一不从这种精英式的通才教育中收益,在日后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格局中,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西南联大虽地处偏远,但所用教材是美国大学最新的。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学术的最前沿。中西合璧的教学方法也让学子收益。以吴宓为例,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他们这一代留学者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接受西方的历史文学和教育学。中西方文化精粹在他们这代精英身上融汇贯通,产生新的生命力。
他们带着独特的视野,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在西南联大给学子打开了一个大知识面。这种教学方法随着中华文化的断裂,解放后就不再有了。
西南联大很自由。这是联大学子们的共同体会。教授教课内容自由,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学生们自由选课,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就行。这就在大学里形成包容多样的环境,不同内容的冲撞融汇让学子收获更多。西南联大的教学是启发式
的,是无为而治。从来没有为了到课率而点名,上课也是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学生可以自由转系,物理系转到政治系,机械系转到哲学系。学校不设障碍。无形中,联大学子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人生目标,学术方向,学习方法,时间安排都自己管理。在良师益友的陪同下,每个人自己的路。发现李政道的故事就在西南联大传为佳话。李政道原在浙江大学,老师推荐他投奔在吴大猷门下,吴大猷发现了李政道在物理上的天赋,多位老师对李政道集中培养,李政道上下求索,仅用一年就将三四年的物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他可以去任何一个老师讨论问题,很多教学都不是正式的,都在一问一答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在任何一个大学的本科教育中,都是难得的。
西南联大虽然自由,却不散漫。教授们坚持一定的淘汰率,维护联大的尊严,教授的尊严,学术的尊严,人格的尊严。联大注册
学生八千多人,领到毕业证的仅两千余。
虽地处偏远,又逢战乱。西南联大的学术生活依然丰富,学子们听取各种演讲,参加各学术流派和思想阵营的社团活动。联大,并不是一个远离社会现实的书斋,各种现实问题反过来又给了学子们不一样的教育。
西南联大沿袭清华传统重视体育。在体育教授马约翰的教导下,学子们没有因为战乱而放松对体育的
要求。和其他课程一样,体育不合格照样不能毕业。体育对人精神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这是一本值得读一读的好书,更是值得那些身居国家教育部门的官员值得反思教育的行思录。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2
少年时代,向往北大这座象牙塔,有关北大的一切都想了解。高考结束那年,偶然逛书店,《北大才女》赫然出现在书架上,翻看几页,果断收入囊中,具体内
容已不记得,只记得作者名为张曼菱。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本想深入了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是如何在昆明办学育人,书买来后,发现作者是张曼菱,北大中文系毕业,很熟悉的名字,查阅后才知果真是当年那本书的作者,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毕竟当年那位青涩的少年曾向往过她书中的象牙塔。我的大学读后感
这本书采访了数百位联大校友,留下了丰富的口述材料,可以说是抢救性的完成了大量的人物录音采访。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口述史的,因此读起来乐此不疲。抗战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资源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办学,南迁至湖南长沙又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全中国最优秀的教授大师们、学生们齐聚春城,他们的到来,给这所四季如春,无寒暑之虑的小城带来了生气,更可贵的是思想的启蒙。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会请联大的教授们来家中讲学,城里、地方的富裕人家也会邀请教授们来家里做客。书中写到
将先生接到了家里,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叫出来与先生见面的。女孩子一扭一扭地出来了。
先生一皱眉。说:怎么还缠足,放掉放掉~
乡绅说:已经订婚了。
还小还小。
于是请教,怎么办,
先生说:上学上学。
因此许多女孩子放掉了缠足的脚,走入了学堂。就这样,一大批青年得到了解放,甚至从此改变了命运。
西南联大时期,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昆明,学校实行教授立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教授们大多留过洋,又有旧学的功底,因此可以算是中西合璧,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当时的教授们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教文学;历史系有傅斯
年、陈寅恪、吴晗等;哲学系有冯友兰、金岳霖等;外文系有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物理系有吴大猷......那时的学术圈到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息。
李政道本是浙大的学生,老师觉得他天赋异禀,应该到更高水平的地方学习,于是写推荐信给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吴大猷并不认识写信的老师,可大多数从事物理研究的都认识吴大猷,于是李政道怀揣着老师的推荐信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昆明西南联大,得到中国物理学界的大师的指点,从此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
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的特之一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一点对今天的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很有借鉴的意义,这些教学制度很值得研究。清华的梅贻琦校长会通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直接翻印国外的教科书,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材,这使得联大的教学设置与国际是接轨的,许多后来出国深造的学生如杨振宁,去国外研究所很快能够适应那里的课程设置,这与联大的教学分不开。
关于闻一多的暗杀,书中多有描述,原来先生在李公朴被杀害之前就已经被列入被暗杀的黑名单,每天不停的有人过来提醒他不要出门,化装出走,甚至有人送来了乔装打扮的西装,可闻一多却从不畏惧,每天照常出门,书中引用了他对妻子的一段话:
现在就好像一条船在海里遇到了大风。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船里的人,把舵掌握好,才有可能船不翻,达到彼岸。我们也撇手不管,就任凭风浪吹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不坚持不行。
这是何等的信念~为了达到心中的彼岸这个理想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先生遇难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明知特务很多,也受人相劝答应不会登台,可当他看到李公仆的太太站在台上已经讲不下去,
特务又不断捣乱,他便毅然登台发表了生前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