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基隆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雨港基隆读后感(一)
 
  唐绎丝
 
  读完《雨港基隆》这篇美文后,觉得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连下雨都觉得很美,都能观察得这么仔细,要是在平常,你肯定会觉得下雨那么糟糕,但作者却写出了下雨时的美。我发现,越是常人容易忽略的东西作者描写得越细,比如像路灯,一般人看来路灯就是路灯,可作者将路灯也看作是一种景。作者运用了许多拟人句和比喻句,让人立即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雨港。
 
  我特别喜欢第二段,不仅用了比喻句,还仔细写了雨的变化,就像大自然是个魔术师似的,
将雨变来变去。我也喜欢第五段,虽然是下倾盆大雨(一般的人不喜欢),但作者感受到了它的另一种美,不光是景,还有声音,作者用拟人手法来描写了各个地方的声音,还将它们发出的声音比作交响乐,想象力很丰富。在第六段,一束阳光冲出了云层,从”冲”字可以体会到阳光来得很突然,是一下子出来,用词用得很恰当。
 
  在最后一段里,作者还写了路灯,路灯还写?可别觉得路灯没写头,()通常我们去看夜景只会关注灯火辉煌的高楼,只有想像作者这样有观察力的人才会去看最普通的路灯,而在最后一句,作者觉得自己走在光明、幸福的路上,作者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很乐观,觉得一切事物都很美好,包括路灯。还是要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你才会觉得生活丰富多彩。
 
  雨港基隆读后感(二)
 
  黄瑜佳
 
  我读了《雨港基隆》这篇文章后,我认为本文作者用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雨港基隆的雨境之美,抒发了作者对雨港基隆的赞美之情,而且课文是从基隆雨的急骤、雨境的变幻莫测,雨中、雨后、雨夜的景象描写了基隆雨港美丽壮观的景,而雨后景的描写,作者又抓住了岸上与海中日光照射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突出了基隆雨后日出绚丽壮观的景象。通过雨夜的描绘,我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之所以看出这两点,是因为在普通人眼里看似乎平凡的一盏盏路灯都能引起作者的想象,而且这一盏盏路灯在作者的描写,展现出基隆雨景的美丽壮观和令人感到惊奇的特点。
 
我的大学读后感  我还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四、五段非常优美,因为在第四段这段话描写的非常细致,富有动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点比成音符、珠子,把电线比作五线谱,使雨中的景物充满了诗意,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第五段这段话是对大雨中声音的描写。排比句写出各种声音,突出了雨声的特别。这种壮观的交响乐,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
 
  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海伦凯勒课文读后感花的勇气课文读后感挑山工课文读后感《三国演义 马谡拒谏失街亭》读后感
 
  张淞豪(3)
 
  在三国演义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马谡拒谏失街亭》这一小段。
 
  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听说司马懿从长安出兵,去助曹真,大惊:“司马懿出兵,必取街亭,
断我咽喉之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马谡说他愿去,并立军令状。孔明又派王平相助。马谡看了地形,觉得没有必要扎在城门旁边,居高临下,决定扎在山上。王平仍不放心,于是带着少数的兵扎在城门旁边。司马懿大军攻街亭,马谡在山上见此情景,命令士兵冲下山,可无一兵敢下山迎战,都怕大军冲上山来。王平见马谡无动静只好自己带着少数兵力迎战,但很快战败。司马懿见马谡在山上,命手下断山水,放火,马谡被困。孔明听说了,立刻派人疏运粮食,却遭攻城,孔明使出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事后,孔明挥泪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在委托别人办事之前一定要选好人,否则会发生错误或损失。诸葛亮就是选了一个骄傲的马谡,所以损失太多。第二,俗话说的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文中的马谡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失了街亭。比如现在,有的同学学习很好,觉得没有必要再认真学了,别人说他也不听,成绩自然下降了。第三,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要慌张,否则越紧张,事越糟。比如,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冷静,否则惊慌失措的话,命也会搭进去的。
 
  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告,现在我们可不能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大学》读后感1000字
  外语系 张冰冰
  品国学,思《大学》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
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苟日新,日日新,义日新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
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大学》读后感
  游戏系 张雅童
  说起军训,说起大学乃至《大学》,我觉得绕不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蔡元培。
  提起蔡元培,人们大多回想起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然而,作为冯友兰口中”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直到今天乃熠熠生辉。
  在蔡元培的”大学观”中,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他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宗旨,实行国民教育,实行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界观教育和美育,所谓”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五育”中的国民教育,正是今天大学军训的雏形。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蔡元培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性格两个基点上,提出”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当时北大的风气与如今的大学风
气在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当时的北大是以官僚养成所而非以学府闻名,家长们以让孩子成为进士、升官发财为目的将孩子送进北大读书。这情境,与当下父母希望儿女考取公务员或到好的工作如出一辙。”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之道”是本,唯有在大学中修养健全自己的人格,吸收”大学精神”之粹,才能真正的不畏风雨,在社会上立足。
  反观当下,大学生不到工作,大学生当二奶,大学生受骗等新闻层出不穷。虽然有些新闻之嫌,但我们不也是应该从中觉醒么?”吾日三省吾身”,踏入社会大学的我们或许应当时常”三思”,时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大学之道上绕远。
  爱因斯坦如此理解学校:”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体。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大学》如此,大学亦如此。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而科技离不开人文。”格物致知”之后,得先说”诚意、正心、人文、修身”,才能运用”知”去”齐家治国平天下”.科技离不开人文,则不可避免的演成”撕裂的末
日”.大学之本,并非一直文凭,而是日积月累的教育的影响养成大学的思想、大学精神。融会贯通大学之道,才不会走出校门就”泯然众人矣”.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一)
  原文: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
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