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大学》读后感1
  《我的大学》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这个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事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我的大学读后感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我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当我读完后,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读后感2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中的第三部分《我的大学》,这一本书是由前苏联的高尔基写的,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童年》、第二部分《在人间》、第三部分《我的大学》。
  第三部分有四个段,每一个段都很精彩,吸引着读者,让我不止一遍的读这本书,直到读懂了它为止。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第三段:《当面包师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高尔基原先在一座肮脏小地下室里当面包师傅助手,后来遇上了他的旧主人,旧主人因为经济出现困难,打算开一家面包店,于是,高尔基便回到了旧主人的身边,以亲人的身份去监视面包师有没有偷东西,但是面包师经常偷东西,作者每次都告诉他偷东西是不行的,但面包师每次都用批评的话语说道:不由高尔基管着写事。然而,在着个时候,作者高尔基最喜欢的亲人他的外祖母去世了。
  读后感想:这一部分写出了作者高尔基来到了嘎山上大学,但是,他来到嘎山以后,明白了上大学只不过是一个美梦罢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上大学也是可以实现的。他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高等的教育,然而,却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我在花香鸟语般的环境里学习,在老师的亲切的教育中,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学习生活,可我并不知道珍惜这些关爱。跟高尔基比起来,我深感惭愧,今后我要向高尔基学习,学习他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完成我应该做的事情。
《大学》读后感3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
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读后感4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君主治理好国家要做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天下的百姓所思所想,建立起与百姓的共振,把高尚的道德品质输送给他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天地大德,是道,是一种自信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们身心很放松,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去表达,去做一些事情。这种状态让我们没有评判心、恐惧心、嫉妒心等。我们能够看清一个真实的世界,没有等级,没有差别。
  我们交流心性为了传递一种仁爱的滋养,在我们滋养他人的同时,滋养了我们自己,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我们在鼓励、帮助他人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双方先静默几秒,使心性逐渐呈现出来,然后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带着语气和语调去表达,这样我们的语言才会更有力量,更有诚意,这才是最好的表达。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利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人更不能唯利是图,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们的内心要定在“明德”上,这样格局才会变大,魄力也会变大,能够承担的责任相应也就越大。如此以来,我们便能扛得住,摆得平,才能真正的干事。
《大学》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