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扬
尚扬,(1942.11—),四川开县人。擅长油画。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81年毕业于本院油画研究生班。历任湖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作品参加全国历次重要学术性大展,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湖北省六届美展金奖、首届中国油画年展荣誉奖、广州艺术双年展学术奖、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贡献奖。作品曾参加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国际艺术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意大利雷维内皇宫青年博物馆、国外艺术机构及国内外私人收藏。
在当今中国画坛,尚扬先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画家之一。他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发掘,以顽强的前卫探索、坚实的艺术功力,醇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表现主义作品。
尚扬的艺术观念建立在坚实的视觉基础上,在从容大度的视觉图像构成中,蕴含着令人品味的人文内涵。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抽象性的内在张力,又不乏即兴式的轻松与幽默,乃至涂雅艺术似的天真稚拙。画面中那种异样的原始、单纯、净化的美,升华出中国文人画式的洒脱、大气。
尚扬的作品既有精神的表达又具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画家哲学式的思辩、文化批判的勇气和精神的追求,也读到了他的艺术观及美学思考。
尚扬艺术以其题材选择上的自由无度,构图组合上的出奇制胜,彩调度上的严谨华贵,思绪与情感上的曲折跌宕,展示了它的无限风采。 代表作品: 代表作《黄河船夫》为湖北美院收藏;《爷爷的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及《二十八宿图》系列等。作品还有《黄土高原母亲》等。出版过《尚扬画肖像》、《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尚扬》、《中国当代油画家自选集—尚扬作品选》等。
尚扬的作品既有精神的表达又具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画家哲学式的思辩、文化批判的勇气和精神的追求,也读到了他的艺术观及美学思考。
尚扬艺术以其题材选择上的自由无度,构图组合上的出奇制胜,彩调度上的严谨华贵,思绪与情感上的曲折跌宕,展示了它的无限风采。 代表作品: 代表作《黄河船夫》为湖北美院收藏;《爷爷的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及《二十八宿图》系列等。作品还有《黄土高原母亲》等。出版过《尚扬画肖像》、《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尚扬》、《中国当代油画家自选集—尚扬作品选》等。
谭平
1960年生于中国承德 ;籍贯:山东烟台1984年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获学士学位;1984-1
98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师;1989-1994年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 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 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2002-2003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2003-至今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八十年代末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青年教师的谭平,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考察学习。从1989至1994年的五年中,谭平在柏大自由艺术系德国著名表现派艺术家贺迪克(H.K.HOEDICKE)教授工作室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谭平意气风发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此时的中国艺术界,正处在“政治波普”及“伪前卫”真艳俗的“高潮期”,时尚、装置、行为等表现方式尚未形成气候。而中国各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亦处在进退两难的变革与固守之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谭平又迈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筹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对于几十年来以绘画造型为纯正观念的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战略方向性的举措。十年弹指一挥间 —— 谭平“洋为中用”的全方位艺术教学见了成效,中央美术学院站在了与世界各艺术大学同步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行列。
1980年谭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于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毕业创作铜版画《矿工系列》极具现实主义风格。为此,他曾到深山沟里的兴隆煤矿,
与矿工一起下到百米深的地下巷道内体验生活。《矿工系列》组画显现了谭平对造型艺术结构的准确创造能力。阳光不能普照到的地下百米巷道内,一如石像般兀立的汉子同黑暗融为一体,唯有双眼及头上的矿灯发出希望的生命之光。1985至1989年,谭平作为班主任带了版画系85级本科班。他充分发挥了教书育人的才能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现代艺术中“兴风作浪”的“时尚旗手”人物。同一时期油画作品《童年回忆》、《大海》、《藏区印象》系列,简约、概括;天地、光影、人迹——在看似不经意间构成了极具营造法式的形而上空间画面。1989-1994年在德国,谭平用丙烯颜料创作了一批既有德国表现派风格(现代艺术大师巴塞利兹是谭平留学院校的教授)又有在中央美院所练成的基础造型痕迹作品,如《灵魂的争斗》、《自画像》等。而这一时期的铜版画《无题》系列作品则有了一个本质上的飞跃;抽象形态取代了带有具象因素的画面,在铜版材料运用上以极具完美的技法创作出散淡的、带着东方禅味的作品。1995-2000年,谭平在铜版画创作上到了“胆大妄为”的无法无天之境,大块的黑油墨“赤裸裸”地涂在铜版、锌块、铁条上,随心所欲地印在手工制作的纸张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这黑白相生间顿现东方气概——天地日月、阴阳乾坤,在对立统一中道法着 “极饰则素”的自然。2001-2004年,谭平的创造能力转向了木刻版画。放笔直取,以少胜多;刀刻斧劈、凛冽决然。由此给中国版画界带来了
强烈的视觉冲击波。 2004至2005年,谭平创作了一批顶天立地的架上绘画——团状而律动的分子细胞伴着大面积彩在分割中构成独立不移的象征性画面。生命与物质在精神上融会贯通并合二为一地升华到浑浑沌沌的宇宙空间…… 这是他积三十多年绘画功力与学力对现代艺术的诠释!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谭平在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中确立着一个艺术交汇的新形态支点。在此支点上,谭平举重若轻地用四两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千斤……
许江
许江 (1955.8—) 福建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 后历任浙江美院教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
沉厚的块,交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
作品油画《华侨妹》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军队鼓号手”参加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水粉画 《风向东南》、《窑厂女工》入选第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张方白
张方白,1965 年生于湖南衡阳,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系油画教研室主任,中国油画协会会员。
1981 年毕业于湖南艺术学校舞美系,1991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学士学位,1993 年获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199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研究生课程班。1991-1995 年任教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1995-2001 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2002 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博士课程高研班。
举办个展:1991 年“张方白油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1993 — 1996 年“张方白油画展” 台北高雄。2004 年“天际,张方白油画展”酱艺术中心,北京。2005 年“鹰的形象,张方白油画展” GALLERI ASTLEY 画廊,瑞典。同时,自1988 年以来在国内外参加展数十次。
张方白的艺术
张方白不是一个“流行化”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那种“速成”的样式追模、符号制造或图像挪用等简单方法所能触及到的。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各种理论为这些平面化、拒绝深度的“艺术形态”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让人暂且在貌似强大和宏伟的理论面前进行一种“前理解式”地“见证”图像和文本高深的“视觉仪式”,然而一旦潮流退去,作品的单薄不得不如实地言说出“创造性”的缺失与“实验精神”荒废的文化事实。恰恰相反,自1980年代投身当代艺
术的张方白没有盲目跟随外部风向的局部变动,多年坚定的行动表明,他选择的是一条沉潜于内心世界并反复锤炼语言表达思想的当代学路。
与那些生活在1980年代的艺术家一样,“改革开放”的起始为那代青年创造了接触外部世界的条件,大量的西方哲学与艺术流派涌入中国,使得他们有机会通过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来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改良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自那时起,张方白仿佛到了自己和自己的事业,自然而然并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在他很早的一幅《风景》作品中,就能看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这种艺术语言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语境中无疑是具有先锋性的。“八五新潮”期间,他从湖南动身前去浙江美术学院(今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在那里了解到了谷文达、耿建羿等一批前卫艺术家的最新动态;同时在“浙美”的图书馆,他接触到了日本版画家东方梽功的画册并开始思考“为什么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表现主义油画很少出现大师而东方梽功确可以成为那个时代能与西方对话的日本艺术家”,张方白得出的答案是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必须得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民族性形式,这次分析也成为影响他日后多年艺术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艺术思想。
1987年,张方白考入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如同大多数青年敏感于社会事件与新鲜事物
一样,张方白首先选择了“行为”的方式与社会对话,1988年的作品《红五0》将整个中央美院仿照新中国五十年代的视觉特征用红旗、大字报等元素整个包裹起来,并配合以人充满激情且略带疯狂倾向的表演,以此来反思八十年代末的“躁动”、“疯狂”的社会精神与五十年代在“真诚、热情”以及“荒诞”等问题的思考。与这个大型的综合性观念艺术伴随而来的是1989年实施的《四月雪》行为作品,漫天飞来的白纸从中央美院灰楼上方逐渐飘满王府井,这种区域式的“人工造景”通过对社会时事的反应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不平静”的种种文化心理的艺术表达与视觉记录。
两次“观念艺术”的成功实施,不但没有引导其往“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反而促使这个“爱好读书、喜欢探究事物本质”的年轻人产生了对这种前卫方式的反思。他毅然选择了“回归架上”的方式,接下来推出的《家族——105个头像》通过有规律的将表情各异的105个头像排列并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时代精神状况的某种勾勒。《空鸣系列》的画面用一种“飘散”的笔触绘制了一种黑的微小符号在空中如风飘去的感觉,带有“嗡嗡”意象的信息是对社会心理的又一种视觉输出。1991年批评家范迪安先生在中央美院为张方白策划了他的首次个展“实在”,并为其作品命名,展出了《家族》、《空鸣》以及作为毕业创作的《实在》系列。与“飘散”的笔触不同,《实在》作品中简洁浓重的边缘线、内部厚重而讲究
层次的笔触以及坚实的力量感是他“凝固”风格的开始,这个系列通过一种“既像人又不像人、孤独的、简约躯体的符号”(画家自语)表现并带抽象性地完成了对某种灵魂性意象的探索。批评家栗宪庭说“有一种凝固的东西”;巫鸿强烈的感受到“一种袭面而来的精神魂魄”。应该说,自1987年以来美术界开始的针对“八五新潮”后期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展开的“纯化语言”与“大灵魂”的学术讨论对张方白艺术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关键的基础,“锤炼语言表达观念”成为他艺术思想体系中的中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