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四首古诗。
1.了解诗歌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分析关键词体悟诗歌的意境。
3.感悟诗人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2.学会通过分析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意境的方法。
3.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假如古人也有朋友圈
现如今,我们基本进入了“朋友圈”时代,几乎每人都有,都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朋友圈去了解别人的生活、经历、心情、状态等。
设想,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假设我们来到了唐代,如果要在唐代推选一位网络“最佳段子手”,那么有一个人一定会名列榜上。他就是——李白。
二.关于李白那些事儿
对于李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里有关于李白同学的一份小档案,请大家帮他完善一下。
李白同学的个人档案
朝代
职业
江湖称号
爱好
三.李白的“朋友圈”
如果我们也给李白一部手机,那么想必他的朋友圈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话说,有一天,爱好旅游的李白同学来到了洛城。
【洛城】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这在当时是十分繁华的大都市。
李白一人客居于此,并且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那么李白在此地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触发了他什么样的“情”,并且吟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请看——(PPT出示)
四.初读体验——我为李白代言
下面就请大家大声朗诵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和节奏。(自由朗诵)
既然李白同学不在场,我们就请在座的同学作为李白的代言人,替他发声。
(学生代表朗诵→师生点评→教师强调多音字“散”读音sǎn→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情境还原
我们都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推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情、状态和经历,那么大家能不能通过李白的朋友圈还原一下他当时的情形呢?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
人物:李白
事件:闻笛→故园情
这样看来,引发整个事件的关键要素就是这个“笛子”了,那么李白到底听到了怎样的笛声、什么样的曲子,竟然引发他这么大的感触呢?在诗中你能不能到线索?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杨柳》
【知识链接】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
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六.研读探究——斟字酌句
《折杨柳》是一首哀怨幽咽的曲子,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听到的呢?下面我有几个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
1.作者怎么会听到这首曲子呢?是他来到此地特意约人来吹奏的吗?(不是)
你是从哪判断出来的?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来分析。
生交流→师小结
“谁”——疑问、疑惑,表明作者并不知道笛声有何而来
“暗”——断续、隐约,与在眼前演奏的清晰、明亮不同
“飞”——变客体为主体,声音主动飞来;偶然性,不经意入耳,与在眼前演奏的有心理准备的接收和传入也不同
综上可见,作者是偶然闻笛。
(此时教师可以播放笛子曲作为背景音乐,下面的问题探究在笛声中进行。)
2.只有作者一个人听到了笛声吗?(也不是)
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依然是结合具体字词分析。
生交流→师小结
“满”——覆盖面之广,全城可闻
“散”——分散、分布,笛声是分散在全城的角角落落的。
这里作者还给笛声加了个载体,它是借助什么“散”满全城的呢?——(“春风”)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春天柳絮纷飞的场景,想象笛声仿佛就像柳絮一样借着春风轻柔地、无声无息地、暗暗地就飘满了全城。)
3.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大家想一下,作者说这样悠远缥缈的笛声全城都能听到,说明这时候的夜晚是怎样的呢?(安静)
洛阳城是当时非常繁华热闹的大都市,这座城市变得安静了,说明此时的夜已经进入——(深夜)。
4.感悟诗情
(1)我们把这些信息还原到作者身上,此时的作者独自一人客居在洛阳城,经历了一天的热闹喧哗以后,夜幕降临,这座城市开始变得沉寂安静,直到深夜,作者还久久未能入睡,此刻耳边又突然飞入了不知从何而来的悠远缥缈、哀怨幽咽的《折杨柳》的笛声,于是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心中的什么情怀呢?
生交流:“故园情”,思乡
(2)并且,诗到最后,作者又把自己一个人的小情绪推而广之,变成大众情怀,说“何人不起故园情”,如何理解?
生交流→师小结,作者在替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代言,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情此景,谁能不思乡呢?
七.融情诵读
分析完这首诗后,现在再读整首诗,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假设现在你就是当时的李白,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大家再次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
生自由读→生代表读→师点评指导→齐读、背诵
八.拓展练习
刚才我们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用到了一个方法——通过分析关键字把握诗歌的意境。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再来看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你最欣赏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3.你还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九.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李白的朋友圈了解了李白的一段生活经历,同时还收获了一首好诗。
作业:
1.给李白的朋友圈点赞并评论。
(注:评论时可以点评赏析某个巧妙的用字;也可以进行诗词唱和,追评一些跟李白一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积累背诵更多李白的诗词,丰富对李白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朋友圈”为契机,让学生把作者写诗的行为当作是像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一样的记事、抒情,意在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淡化学生对古诗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对于古诗词这种体裁,初一的学生虽然有接触,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依然有限,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鉴于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尽可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意图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串联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对《春夜洛城闻笛》的古诗文阅读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以读传情”。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逐渐加深,将学生的朗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读体验,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即可;第二阶段为融情诵读,是在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之后的再读。
二是“以境悟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字体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教学设计能够突出以下几点: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即一方面,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感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