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八首)
一、王绩《野望》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
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
的情怀。
二、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抒发了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黄鹤楼赏析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
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
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
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
的思念。
2.试对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
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思是说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荒凉无边的背景
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作者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的描绘中。
3.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
悲壮。
四、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
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
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
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五、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最爱__
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景的喜爱
之情。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六、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此树“奇”,还是“何足奇”?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抒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七、曹操《龟虽寿》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试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写出自己虽然到了晚年,仍有志干一番事业,有着对宏伟理想进行追求的豪情壮志。
2.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3.《龟虽寿》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体现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八、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诗中的松柏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有着凛然正气。诗人正是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九、曹植《梁甫行》赏析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成“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
4.试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自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即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十一、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花、鸟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鸣反惊心。这是诗
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感时伤时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
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
十二、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颂。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景造意,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
对偶的修辞,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
气概。
2.“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的“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彩,其中如金、胭脂、紫红颜鲜明、浓艳,它们跟黑、秋、白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彩斑斓的画卷。
5.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6.《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
报国的决心。
十三、杜牧《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