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教材年级语文上册
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 (含答案)
              课内古诗词赏析练习10首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3分)
A.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以情写景、借景言情,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薄暮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C.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
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动词、“返、“带”,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作者只得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归隐山林。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3.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                                                                    
4.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
3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4.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参考答案:后四句想象”说法不合理
2.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3. 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写出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4.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3分)
A.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荆门和此行的目的地楚地。
B.“随”表现出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衬托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黄鹤楼赏析D.“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作者的友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⒈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的喜悦心情。
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__  __”字和“__  __”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3.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醉人的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D.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精妙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