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区别多音字;
2、理解诗歌内容,准确翻译每句诗歌的含义,恰当地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并能领悟诗中的感情;
3、赏析并提炼诗歌中优美凝练的词句,学习本诗歌用词、炼句的方法、技巧,提升语文能力;
4、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准备把握诗歌中重、难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和字义(特别是发生变化的字词);(重点)
2、理解画面体悟意境:准确理解边塞画面、风情与营地特点,领悟人物精、气、神特点;(难点)
3、领悟感情(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白雪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各美其美,如张岱的淡雅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又如谢道韫的浪漫之雪:未若柳絮因风起;再如柳宗元的孤寒之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千二百多年前,塞北一场奇绝的大雪,在岑参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初读诗歌】
1.从标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
①诗歌内容:“咏雪”和“送别”,武判官即将回长安。判官是什么官职?节度使、观察使等官
吏的僚属、随员。
②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下雪和送别的地点吗?轮台,现新疆境内,西北边塞。
③诗歌体裁:歌,为歌行体,一种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不需讲究平仄对仗。《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这样的体裁。
2.我们通过解读标题、朗读全诗得知这首诗集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于一体,三者既相互交集,不同诗句又各有侧重。这节课我们将根据这个思路研读全诗。
板书: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
三【赏读诗歌】
踏雪寻美
赏读1-4句,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描绘画面。
1.对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北风扫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正飞雪”,效果与和不同?
明确:“卷”有席卷天地,裹挟万物迅猛推进的磅礴气势,极言风力强劲,狂风持久的状态。而扫仅有很快横掠过去之意。
“即”意为就,表现对雪在八月就早早到来之惊讶。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充满惊奇惊叹之感。“正”只能表现在下雪,无惊叹之情感。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到了何种修辞?有何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①将白雪比作梨花,体现了白雪的洁净美好。②漫天白雪如同千万株梨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壮观的情形。春风吹来梨花开,不是“一株两株”,而是“千树万树”,何等繁荣。③将冬雪比作春花,平添了春意、生机与活力,与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结:赶赴一场雪的盛会,收获一方摄人心魄的奇丽美景。全班齐读1-4句。注意把握情感!
咏雪诗板书:奇丽雪景
映雪知人
赏读读5-10句,说说雪中塞外的环境、人各有何特点?圈点批注出相关的词句。
环境特点:奇寒。
5.6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营帐之外寒风肆虐,冰天雪地,多么希望回到营帐内避一避啊,然而飞雪进入珠帘浸湿了罗幕,湿冷交加寒彻骨。狐裘是御寒神器,锦衾保暖效果极佳。白日身穿狐裘也不暖和,夜晚裹着织锦被仍觉得单薄。
7.8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因为天气奇寒,以致将军的弓箭僵硬如铁,力能扛鼎的将军也不能拉开。因为天气奇寒,都护的铠甲冰冷彻骨,穿在身上让人难以忍受。
9.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广阔的沙漠荒原上,更是天寒地冻,一片冰封。整个苍穹阴云密布,仿佛一切都凝固了。
人物特点:奇勇。
【 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诗人岑参第二次出塞阶段,即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期间。唐玄宗中后期,废除了姚崇所建议的“不求边功”的政策,加大对边境的军事投入和对戍边功臣的赏赐力度。
处于盛世的唐朝将士,在边塞越战越勇。边地壮士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正是大唐国运昌盛的写照,诗句多处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艰苦岁月见英豪之气,冰封天地却内心燃烧。
小结:5-10句极力表现了塞外环境奇寒,从而衬托了戍边将士的奇勇。朗读第5-10句,读出精诚爱国,慷慨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