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言文有效课堂的助推器
作者:赵婉君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7年第8期
指南录
      摘要:语文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如何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教学,是文言文有效课堂的助推器。
      关键词:文言文;关键词;形训;互训;串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39
    抓住关键词,要从它本身的含义入手,到关键词在文章语境中隐含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点串联文章的脉络结构,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知识的有效性。现笔者将“关键词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的点滴心得摘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形训法
      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是意音文
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语素的,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目前我们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因此,汉字的形体中蕴含着中国特定的文化内涵。
      《指南录后序》第2、3段讲的是文天祥出使北营被抓,在分析文天祥被抓的心情时,笔者抓了三个关键词:羁、縻、驱。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这三个字的小篆写法(如下图),通过对这三个字小篆字体结构的分析,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三个字的意义。羁:用皮革制成的网络来把马络住,本义为马笼头。縻:从糸,麻声。本义为牛缰绳。驱:从马,区声,本义为奔驰,疾行,引申为驱逐,赶走。可以说这三个字基本都用于动物身上,带有较强烈的侮辱性彩,身为南宋的右丞相,却遭受如此非人般的待遇,这实在是莫大的耻辱!因此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文天祥的心情——愤怒。
      这几个关键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个助推器,“士可杀不可辱”,文天祥本应“引决”,却“隐忍而行”。学生也更能体会到文天祥隐忍下的伟大,为下文理解文天祥的“志”埋下伏笔。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两句话:“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在分析柳宗元游西山的心情时,平常大家抓的关键词一般是“醉”,但笔者抓了“壶”和“酌”。笔者展示了这两个关键词从甲骨文到楷体的写法(如下图),“壶”是指盛酒的器具,而“酌”则是指从壶中倒到小杯里慢慢品尝。稍加分析,学生就明白了:用“壶”喝酒,显然这个醉是为买醉而醉,只能愁更愁;“酌”而醉,自然是沉醉于西山美景不能自拔,流连忘返,愤懑不平的心情显然在与自然景物的交汇中暂时得到了解脱。这两个关键词的字形对比分析,可以说马上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西山之怪特”,也体会到了柳宗元的自然真情。
      形训法既能让学生凭借字形理解词语的意义,也能丰富文言文的课堂内容,让文言文课堂灵动起来。但是需注意这两个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做到逐字析形,所以选取课文的哪几个字运用形训法,需要教师慎重考虑,要兼顾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形训法,教师还必须要到这些字的甲骨文、金文或小篆的写法,因为现行汉字已经是简化后的字形,只有还原到古时的写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字的意义,这也是形训法的最大价值。
      二、互训法
      互训法,一种训诂方式。两个字互相训释,即用甲解释乙,又用乙解释甲的训诂方式。因为中国的语言里有很多同义或义近的词,训诂书里往往采用互训来解释词义,避免用繁琐的语句做说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更,改也”,“改,更也”。
      《指南录后序》第一段讲的是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在分析国事究竟到何地步时,笔者抓了一个关键词:迫,并进行了互训: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学生虽然很快能说出“迫”的意思是接近、迫近,但笔者认为还没有真正抓到这个字的精髓。所以,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中笔者将“迫”互训替换成了“近”,即“时北兵已近修门外”,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此时学生一读,马上就明白了一个成语——迫在眉睫。正因迫在眉睫,所以“战、守、迁皆不及施。”国难当头,对比其他大夫的“莫知计所出”,文天祥是“不得爱身”,勇于承担,学生也因此对文天祥肃然起敬。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该语段中对于孔子反复的“不可不告也”,学生不甚理解。为此,笔者抓了一个关键词——“弑”。课文下面的参考译文将“弑”译成“杀”,笔者也就顺势将“弑”互训替换成“杀”,即“陈成子杀简公”,并出示《说文解字》里对“弑”的解释:弑,臣杀君也。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一读一品,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弑”的妙处:更时体现陈成子以下犯上,违背周礼,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同时也明白了孔子为何反复说“不可不告也”,因为陈成子的行为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孔子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用“杀”显然只是表达了最表层的意思。
      三、串联法
      有些关键词在文言文中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到关键词前后的联系,通过串联关键词,形成有机的脉络,进而可以表述出完整的文章主题,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讲解《劝学》的时候,笔者就运用了一个关键词来串联全文教学。《劝学》这篇文章是要勉励世人学习,文字的说理性很强,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的。那么,应该如何分解荀子的论证而又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呢?笔者抓了一个关键词——君子。君子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道家有真人、神人,境界均都高于君子,针对此,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引用名人
名言是要增加文章的说服力,那么这里为什么是“君子曰”,而不是圣人曰、真人曰或神人曰?同时,笔者给出了三则补充材料: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结合材料,学生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圣人、真人、神人毕竟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所以君子是比较普遍的、较容易达到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也就特别值得世人去追求。
      第一个“君子”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说吊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显然没有想到一个“君子”的背后也有这么多的学问。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出了全文出现关键词“君子”的三处地方,分别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人性上,孟子的观点是“性善论”,而荀子的观点是“性恶论”,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因此,荀子认为,要想达到君子的境界,那就必须要“善假于物”,即通过后天的“学习”!至此,通过串联文中三个关键词“君子”已经解决了《劝学》的前两段: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修养,那离君子是不是更近了呢?人借助学习,也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爬得更高,看得更远,那么离君子是不是也就更近了呢?用板书表示如下:
     
      学习
      第一段:人          君子
           提高、改变、完善
           假学习
      第二段:人          君子
             弥补不足
      可以说,用关键词“君子”串联了文章,将荀子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真正将荀子的说理做到了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荀子的观点。
      前两段荀子是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第三段则是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笔者在关键词“君子”的基础上抓住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学习要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才有可能成为君子,进而成为成为更高更好的人格典型——“圣人”。板书表示如下:
           学习      积善
      第三段:人     君子    圣人
             积累、坚持、专一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大问题,不论是重“言”轻“文”,还是重“文”轻“言”。笔者认为,文
言文教学,从关键词入手,把文言文的“文”和“言”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关键词教学不可能孤立存在,势必还要结合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如主问题贯穿法、任务单分析法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情,结合教学目标,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