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课眼
作者:唐惠忠
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10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也有课眼。何谓课眼?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课眼的于冲老师,认为“‘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这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全课[1]湖北名师肖爱国,将课眼解释为指南录“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如果把一堂课比成一张网,课眼就是纲,纲举则目张[2]以上阐释,或有将课眼混同于文眼之嫌(实际上,文眼是文中词句,课眼是课上问题或话题;文眼决定于课文和作者,课眼不但决定于课文、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且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或语焉不详。相比而言,笔者赞同著名特级教师蔡肇基的说法——蔡先生在他的力作《阅读教学课眼略说》中,更为谨严地对课眼作出了界定:总体来说,课眼就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之下确定的指向文本主旨或某一方面,能够强烈激发学生思维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活动的课堂教学扩散点和聚焦点。”[3]
        一、深读文本,以慧眼发掘课眼
        阅读教学中,文本生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孕育课眼——“虽然有别于,但它通常指向或依据文本的文眼或其他某一方面来拟定,因此,要想觅得一个精彩的课眼,深读文本至关紧要。研读文本时,首先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或到网上下载课件;而要真正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体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参考资料。参阅这些资料绝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为了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进而从有效、有用、有趣的角度确立课眼。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弥足珍贵的是独立思考后的锐意创新。比如备教苏教版必修三课文《指南录后序》,在细读文本并参读相关鉴赏文之后,我深切领会到:本文其实是一篇悲歌慷慨、气韵深沉的自我辩白——劫后归来的文天祥,曾受到当日不能受辱引决的责难。在此基础上,从的层面出发,我将学习目标设定为围绕文天祥的尽孝、忠君与爱国思想作探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其人格操守。根据学习目标,又考虑到学生容易受第522的影响而误读烈士的抉择,所以将课眼确定为文天祥的抉择是求( )不择( ’”(要求括号内补入”“)。教学实践表明,这确实是一个富于激发性的课眼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