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连词“虽”有两个义项:虽然;即使。
  作表转折关系的“虽然”讲时有三种情形:
  1.用于“已然”时态: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然后再转折到正意。如:《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三者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回答与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
  2.用于自己,表示自谦。如:《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廉颇蔺相如
  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虽”后的“不敏”“驽”,分别是齐宣王对孟子、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辞。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而”、“然”与之呼应。如:苏轼《石
  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虽……而……”“虽……然……”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
  作表假设关系的“即使”讲时也有三种情形:
  1.用于“未然”“将然”时态: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再转入正意,表示结果或
结论不受其影响。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三句中,“不能察”、“有槁暴”、“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都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
  2.用于他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如:《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
  光可也。”这是作者司马迁对屈原的赞颂之语,“虽”解释为“即使”才合乎语境。
指南录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犹”、“亦”与之呼应。如:《察今》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两例句中,“虽……犹……”“虽……亦……”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