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后序》第七段
《〈指南录〉后序》前六段以叙述为主,回顾了作者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的经过,第七段则集中抒情议论,抒发了作者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这个段落让我们更好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极强的民族责任意识,可以看到作者极深沉的爱国情怀。没有第七段,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一个字:惨!有了第七段,才有一个悲壮感人的文天祥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这个段落里面三处写到请罪,请罪于君,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文天祥何罪之有?他为求救国之策,深入虎穴,九死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他抛头颅,洒热血,拼尽了全力。而南宋朝廷昏庸腐朽,不思进取,大厦将倾,文天祥一介文弱书生又岂能力挽狂澜?可以说,文天祥所做的一切,上对得起君,下对得起母,更对得起祖先,他根本无须请罪。但文天祥请罪了。文天祥的请罪反映了内心极大的痛苦。国家陷于沦亡,自己却无能为力。作者的这种自责、痛苦,正是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表现。在当时情况下,不乏明哲保身之人,更有卖国求荣之徒。两相比照,文天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命硬干的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感动。然而文天祥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到义,因为自己没有跟随帝王浴血
沙场,“血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以他说:“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即使死了,也“微以自文于君亲”。文天祥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我们也再一次见证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最后作者为自己还能够回到祖国感到万分庆幸,即使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连用了两句“复何憾哉!”指南录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无限眷恋。文天祥对祖国的拳拳之心,眷眷之爱,足以让苟且偷生的南宋统治者无地自容。文天祥是悲壮的,他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歌。我被文天祥感动着,仿佛看到了他衣衫蓝缕的外表下铮铮不屈的铁骨,他的痛苦,焦灼,我似乎统统能够体会。第七段让读者看到了文天祥高尚壮美的灵魂,使整篇文章更具感人的力量。前六段是铺垫,第七段是深化和升华;前六段是蓄势,第七段是喷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