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景象,即“喜欢”阅读散文,”喜欢”选择用散文上公开课,“喜欢”选择用散文命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究其原因,在于散文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更在于其自身文体的绚丽多彩,并充满着极具魅力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体现在: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日记、随笔、游记、回忆录、短评等)、取材广泛自由、写法灵活多变、主题丰富多彩。正因如此,在解读散文时,每一个阅读主体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然而,这些关注点往往存在极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关注过多,有的关注不足。本文试就散文教学中常被忽视的几个关注点,谈一谈个人的思考。
一、
不可忽视“教材编排意图和思路”
教师在确定某篇散文的教学要点时,往往会忽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和思路。中小学教材是一个较大的、完整的系统,某个单元、某篇课文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散文而言,教材中共出现了多少篇、是如何分布的、每一个学段的散文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都应当加以关注。也许有人要说:“这是编者的事,与教师有什么关系?我们只需要把每一篇散文教好就行了。”其实不然,这些问题都是编者依据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与学生的能力结构制订的,教师唯有对编排的意图和思路有所体察,才能对整个散文教学有整体性、前瞻性的认识——具体到每一篇散文,确定它在散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本阶段的教学内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散文作品,或是集中编排,或是分散编排。集中编排的,如七年级上
册“多彩四季”单元,包含《春》、《三峡》、《夏》、《济南的冬天》等抒情散文;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包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等写人记事散文。分散编排的,如八年级上册的《枣核》一文便分散于“爱国情怀”单元中。这样或整或散的分布格局,对散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启示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理解每一学段、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让课文教学目标服从于单元目标,让部分单元目标服从于学段目标。
二、
不可忽视“学生的能级需求”
在散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论文
还有一类教材选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同一篇文章会出现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中。比如,《囚绿记》一文就同时出现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笔者认为,在不同学段教学相同的内容,更应兼顾学生不同的能级需求。
毕淑敏散文
三、
不可忽视“作品风格”
散文教学,除了要关注散文的一般特征外,还要特别注意作家的作品风格——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文采华美,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富有哲理……这些不同的作品风格也应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参照。比如,有不少学生喜欢读冰心的作品,喜欢那“清婉明丽”的语言风格。教学时,便可把这种行文风格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甚至模仿。又如,毕淑敏的散文作品也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人评价她文笔流畅、比喻形象、情感真挚、富含哲理,不少地区还用她的散文作品来命题考试。如果选一些她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进行揣摩和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散文教学值得关注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无论关注什么,都要遵循散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作细部雕琢。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准确地捕捉应当关注的东西,依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学理,作出明智的教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