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两两段诗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一个传统的喜庆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做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一系列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与此同时,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更是无数,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的“两两段诗句”。这些诗句别具匠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传递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端午节的两两段诗句,领略端午节的文化魅力。
一,“人人皆晓神仙好,月饼似乎点成桃”——唐代刘禹锡《九日登山不足十日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其中的“月饼似乎点成桃”,听起来有些神秘。这里的“桃”,不仅是形状上的相似,更是象征着东方神话中的桃源仙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除了用粽子犒劳舌尖之外,还有一种类似于儿时“闹元宵”的南国民俗,就是猜灯谜。灯谜形式各异,如布满字的大团圆灯、做成吉祥动物的彩灯、极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花灯等,照亮了夜晚,号召着万众闻名的灯节则已是炎热的端午节特之一。
二,“蒲面迎春,龙涌上天”——宋代范成大《大江东去》
这句诗来自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大江东去》,描绘的是龙舟竞渡的场面。这句诗中的“蒲面迎春”,是描述划龙舟的人们面龙舟上荡桨而行,呈蒲草形态;“龙涌上天”,则表现出龙舟竞渡时,船身如同巨龙腾空的气势。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起源于中国,被誉为“水上的青春与力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传,龙舟竞渡源于为了寻屈原身体而展开的赛龙舟活动,如今,已经演变为了一项集竞技、趣味和民俗于一体的大型活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及参与。
三,“红袖添香绿窗纱,拜龙年,戏金鸡”——明朝李时中《七夕歌》
这句诗来自于明代诗人李时中的七夕歌中。其中的“红袖添香绿窗纱”,形象地描绘出了妇女为了给爱人点燃红烛,在绿的绸窗上绣上心头所爱之人的名字,所献身所为的美丽画面。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传说中又名解腰结,因为在此日,人们除了喜庆酒食共享之外,还会在家中挂上艾叶,采摘香茅荷叶镶金针,以独特的手艺刺绣出彩鲜艳,寓意吉祥如意的香包,同时还有走马灯、买扑克等娱乐活动,让端阳节的热闹程度更胜于其他节日。
四,“洞房参差连草,银烛迢迢送别情”——唐代王之涣《登高》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大文豪,他的《登高》一诗,描绘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所体会到的意境,其中的“洞房参差连草”,表现了景的美丽和绚烂;“银烛迢迢送别情”,则表现出人们因为离别的情感而感伤。相传,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婚嫁之日,许多姑娘都会选在这个日子里入洞房。而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就是粽叶是屈原的身体保护神,在传统的婚嫁仪式中也必不可少,用来象征对父母的孝顺之爱,未婚男女则用其来期盼长久的恩爱之情。
五,“四时春景,六月端阳;御沟红叶,扶桑白霜”——唐代孟浩然《夜泊牛渚怀古》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一句。这句诗中的“御沟红叶,扶桑白霜”,表现出了端午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端午节正逢夏至之后,正值六月初六,处在四季变迁的交替季节中,自然界万物草木都到了最繁茂、最旺盛的时刻。这样的氛围也促成了端午节的丰富多彩,让人们在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当中,追求一份简约、纯粹、真实的生活方式。
总之,端午节的两两段诗句描绘出了粽香、龙舟、花灯、猜谜和环境等各种元素,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文化,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持续推陈出新,由此我们感受到的是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已经不仅是传统的象征和传承,更是一种生动的、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让我们遵循传统、闹热闹、感受美好,相信为带来的欢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扬光大,也蕴涵了我们文化传承与接续的责任担当。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