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及意思解释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节日的起源并不单一,有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也有纪念古代农业和渔业神灵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端午节都是中国民间的重要节日,古往今来,人们常以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端午节的思念与祝福。
宋代文学家苏轼笔下的《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赵云的:“云长前疑袁绍之军有奇兵,要以万乘之势掩之,孤乃曰:‘吾与汝三千骑,直取草头山为后路。’乃先驱十五骑,前无所得,次十五骑,又前无所得。”这段文字加入“草头山”刚巧点出了“粽子的起源”。相传,因为屈原投江身死,百姓们挤船到江心去打捞他的遗体,他的好朋友厨师们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啃食,就做了粽子丢到江里面,故而规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要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一直将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美食,这个习俗就延续至今。
《草原吟》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名篇之一,是一首咏古风景的长诗。其中的:“饮马渡秋水,染沙尘,榆林关外道,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诗哀怨悠远、奔放激昂,让人想起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和长江中处处可以看见的“龙舟”比赛。在端午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办龙舟赛,
以此来纪念屈原。
“五五开花,艾蒿生。”这是一个描写端午节时节景的词。这里的“五五开花”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小雨,这时候一些鲜艳的小花会一起绽开,这也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写五月雨的形象。艾叶和芒草则是端午节另外一个重要的元素。这种植物分别被当做两种神草,取其驱邪、辟恶的意义,在端午节时常用来挂在门前或者床头,驱散恶气。
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外,唱诗词歌赋也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通过诗歌歌赋的声音传播,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端午节的诗词歌赋有着很深的内涵,它们表达了人们对雄浑、奋进的赞美,也表达了对遥远古代、和深沉思想的追忆。通过这些诗词歌赋的传承,人们在不断地弘扬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也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
在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败落的风险,但是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节,仍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保留。我们应该通过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端午节,让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坚守,让传统与现代融合,让端午节的文化魅力历久
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