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端午节的诗词
关于屈原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在他一生中,他历任过楚国的左徒、右徒,后历任楚国的九锡使之一。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屈原的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与端午节有关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乌衣子燕,攀之欲飞,摧之已成,思君如城空寂。”屈原的这首诗句《离骚》中,描绘了乌衣人挥手招呼同伴,燕子飞升,而他因被害而无法升天,思念君王之间的空虚寂寞。这首诗中的“乌衣”,就是端午节的前身——龙船竞渡中的参赛者所穿的麻衣,而燕子则象征蓝莲花,祈愿平安、谷丰、长寿、驱邪等好兆头。这首诗中,屈原通过对燕子和乌衣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思念祖国和同胞的愿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为屈原的《楚辞·九章·离骚》中的名篇《自述》,其中,“露从今夜白”,反映了春夏之交的气候特征;“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屈原在离乡流亡的
孤寂和思念之情。而在端午节中,龙舟竞渡和吃艾叶粽子,也有经验旧时代的崇拜自然、祈求生果、抵挡外邪之意。经过思想自由的传递、智慧的演化,屈原的楚辞中的离歌情结融入游园乐事,再显出神话示意、民间万象的神奇之美。
另外,屈原的《卜居》中也提到了端午节,具有显著的民间信仰彩。诗中写道:“岘山三君子,何以谢恩昌?惟有投曹氏,分馀香与肠。乃能耐淮南,逢家忻所望。”这里提到的“香与肠”,就是艾叶粽子中包着的饭、肉和艾叶,象征着人的身心幸福。在屈原的诗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端午节这一节日的形象、特点和文化内涵,并且把端午节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屈原的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屈原的端午节诗词仍然历久不衰,成为了端午节的文化象征。可以说,屈原的诗歌为中国端午节独特的传统文化注入了不少精神内涵,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启迪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