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文化概括
【篇一:兰花文化概括】
国画兰花
中国的兰文化自赏兰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对兰的推崇,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赞美兰花的比比皆是,不仅指兰优雅形态更在于它清幽芬芳。
兰外形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清、气清、神清、韵清”气质,又曰君子兰,说明兰花是与君子是接近的,文人偏爱种兰、赏兰、咏兰、画兰、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节。
诗词歌赋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芳谱
(清)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广芳谱
(清)刘灏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元)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现代)朱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幽 兰(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花 (宋)杨万里
雪径偷开碧浅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篱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当代咏兰诗
古风〔湖州〕姚丹萍
不与瑶草争宠,,但求清风常逢;
愿将芬芳遍播,了却满腔热衷。
兰花 余亚飞
路旁草簇有兰花,不露英姿不显华;
待到幽香熏肺腑,始知卉苑隐奇葩 。
名人与兰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勾践种兰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
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4000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屈原佩兰
郑思肖画
郑思肖(1241~1318)宋末元初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字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元代以郑
所南(即郑思肖)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赵宋政权灭亡后据说他坐卧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土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或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郑所南自宋亡后,矢不与北人交接。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所以他存世画的兰花及其少,现只存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郑板桥画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
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这样的襟怀,他的画就有了“三真”。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鲁迅采兰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幽兰花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朱德喜兰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与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井冈山茨坪东南的山中盛产各种兰花,特别是井冈兰,人称“兰花坪”。多年之后再次见到野生兰花,朱德异常兴奋,他常在闲暇时去山里寻花赏花,遇到珍品,就采回去,悉心培养。朱德爱兰的故事在井冈山众中广为流传,留下了“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佳话,甚至还被编入一首红歌谣中吟唱:“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
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朱德有条件得以认真研究兰花。每当外出视察时,只要当地产兰
花,又有闲暇,他总是饶有兴致地去公园或山野寻兰,遇到好的品种,就带回北京,仔细栽培。如果遇到花卉展览,他也一定不会错过。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江浙、闽赣、两广、川贵及海南岛等产兰的主要地区。据说,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浏览,路过一棵古树,抬头一望,便说树上有兰花,大家半信半疑。于是,有人爬上树察看,果然从树上采得一束兰花。
在朱德既科学又细心的照料下,朱德家中养的几千盆名贵兰花长势良好,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经常把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赠送他人或园林部门,与大家一起分享兰花的芬芳与美丽。从1961年开始,他派人专程将适合在亚热带地区栽培的160余盆兰花,分三次赠送给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花,许多是朱德所赠。据公园的一位老园艺工人回忆:“朱老总经常送给我们兰花,如海南岛的‘海燕齐飞’,广东的墨兰、‘玉沉大贡’、‘银边大贡’、‘金丝马尾’,四川的多花兰、夏蕙、‘隆昌素’、‘鹤起绿漪’,江浙的‘衢州素’,云南的‘大红舌’和秋兰等。”此外,朱德还把自己收藏的兰花方面的书籍送给园林部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提高栽培技术。
兰花给朱德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每每看到兰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抑或发现新的兰
花品种的时候,朱德往往诗兴大发。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越秀公园兰圃参观时,即兴赋诗《游越秀公园》:“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同年深秋,朱德曾赋七绝一首,来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红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2年1月1日,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兰花展览,赋诗《咏兰展》:“春来紫气出东方,万物滋生齐发光。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后来印制在1988年12月2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兰花》小型张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