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
作者:丰景 刘国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10期
        [摘 要] “植物学”课程是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当前“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植物学”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科研与教学结合、课外实验、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期望为“植物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 植物学;教学方法;评价
        “植物学”课程是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分为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两部分内容,具体包含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和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经济价值以及植物分类。课程
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是大学新生进入校门的第一门专业课,承载着他们对大学学习的憧憬和向往,对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幽兰花        “植物学”共计66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实验18课时,在一个学期完成。由于“植物学”课时量少,概念繁多、难记忆且抽象,如何使学生能快速、有效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保持或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本课程教学中遇到的新挑战。因此,笔者结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植物学”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该模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缺乏主动性,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陈旧。初高中生物课中涉及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
物的生殖和发育等部分的内容,重复出现在大学“植物学”课本当中,有关植物学前沿的知识很少更新。
        3.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教学脱离。实验课安排在课程的最后4周,只安排了4个实验内容,且基本集中在植物形态解剖方面,实验内容不够全面、丰富,植物分类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知识不够扎实,课程结束后真正能够掌握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
        4.评价方式中,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以上。
        二、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本质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就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地表达真实需求,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共同协商对策建议,让学生动起来,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向主动自主学习[1]。
        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不指定唯一教材,可以给学生一系列难易程度不同的参考书,拓宽学生知识层面,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可经常引入主题或实验探讨。使学生在课下主动查阅相关文献,积极思考,编写讲稿,加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升课堂的气氛[2]。
        三、做好绪论课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关系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以及今后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3]。因此认真做好绪论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好绪论课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足够重视,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个人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突出绪论的引导性,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懂得该课程与本学科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3,4]。其次,穿插介绍一些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前沿研究,增加学生对专业认同感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三,绪论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植物学”正确的思维和方法以及本课程学习应该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绪论课上还必须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评价考核要求及标准[5]。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介绍身边熟悉的植物,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能将学生引入“植物学”学习的情境当中。接着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植物学”?“植物学”主要学习哪些内容?我们该如何学习“植物学”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针对课程不同的内容,采用多个教学模式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课程不同的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植物形态结构部分,主要涉及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的外部特征以及植物的解剖特征两部分。本校的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地区,基本一年四季都是花红柳绿,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学习外部形态特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简单点说就是转变课堂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是课堂的参与者和辅助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比如教师可以提出“校园植物不同种类,茎的外部形态有哪些异同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校园植物,同时对不同植物进行识别。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交流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植物茎的外部特征。
        植物的解剖部分,涉及微观领域且比较抽象,知识点繁多且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图片直观教学法,同时配合启发、归纳、对比等教学方法。比如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茎的初生结构有哪些异同点?植物根的次生结构和茎的次生结构的异同点?教师可以采用根、茎成熟区的横切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启发学生将其与功能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漁”。
        植物分类部分,可以将教学与植物学实习(实验)结合起来。结合当地的植物资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必讲内容进行继承,同时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地方资源特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灵活更新内容。“百闻不如一见”的认知规律,十分适合描述性的学习心理。在讲授具体每一个科的特征时,可
以将课堂转移到校园中,对着校园植物,一边学习一边观察,同时可以结合种子植物科特征歌来进行授课。例如《银杏歌》:“单属单种古孑遗,落叶乔木茎直立;枝分长短叶扇形,长枝互生短簇生;叶脉平行端二歧,雌雄异株分公母;雄花具梗葇荑状,雌花长梗端二叉[7]。”另外,尽量采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植物为代表介绍其特征,“言之有物”地讲解分类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8]。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依据兴趣分为苔藓植物组、裸子植物组、被子植物组等。学生利用手机App(全称Application)如“形”“花伴侣”“微软识花”等软件识别校园植物,拍照记录植物的特征,并查阅资料对该植物的其他信息进行了解。最后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用PPT进行讲解和展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识别的特征,还需要采集植物样品,让学生对植物的器官进行解剖,并进行标本的鉴定和保存,加深对植物分类知识的印象。
        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对该植物的了解和记忆。例如将传统诗词融入我们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9,10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
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以一首刘伯温的《兰花》,将学生带入单子叶植物兰科的学习中,没有了枯燥乏味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神清气爽、滋润心田的美感[ 10 ]。同时在学习当中,还能陶怡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总之,理论课学习不应该单纯地讲授知识点,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将“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会立即闭合”“为什么跳舞草听见音乐就会动起来”“武侠小说中的见血封喉毒药来源于哪种植物”等这些引入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将原本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探索自然的兴趣[ 11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穿插播放《植物王国(Kingdom of Plants)》《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以及《植物之歌(How To Grow A Planet)》等植物纪录片,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11 ]。
        五、在教学中增加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植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大多分布在“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植物学”的分支课程中,因此,“植物学”的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在植物的
用途以及植物形态与适应机制的研究成果方面,一直都有很多的研究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信息传递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掌握了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达到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的结合, 是高校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2 ]。
        例如教师每周可以查阅一篇最新的有关植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制作成PPT课件,利用课前5分钟,介绍给学生。或者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交流,每周给学生及时推送最近的科学研究进展,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后感想。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介绍自己在科研中的一些体会以及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将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引入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植物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把知识讲活,提高了课程质量[ 13 ]。例如,王晗等在植物的花实验部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拟南芥TCP24基因过量表达导致植物不育”引入教学,辅助验证教材中的结论,更新和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引导了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