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因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描写风景的古诗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五、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四时景物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
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有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揭示课题,了解王维
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体。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山居秋暝》来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理解题目
师引导学生理解目:谁能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
预设: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将晚。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
师小结:“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通过注释是我知道它指的就是傍晚。因此“秋暝
”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
2.了解王维
师引导: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王维。
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师小结: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王维的作品很多都是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就是一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们了解作者,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引导: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师引导学生合作自学: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不好理解的记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全班进行交流。
(1)学生自学。
(2)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预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思是: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很凉。”
预设:空旷的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傍晚时分天气十分凉爽。
师评价引导:特别好,感觉有画面感了,其实“竹喧、莲动、春芳”等词都可以通过字义组合,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而“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三句的诗意,来描述一下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的景。
预设:空旷的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师小结:是啊,多么美的诗,多么美的景,太有画面感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美好的山林秋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谁来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就是任凭春天的花草随意凋谢吧,“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欣赏秋景。
师小结:是啊,能在这样的秋中流连徜徉,哪还用在意春天的消逝。请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
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既能理解诗歌的意境,又能品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
1.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空山、松林、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2.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动静之美。
师引导:请大家读前三联,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秋雨过后,山林间空旷而幽静,经过秋雨的洗涤,茂密的林木非常青翠,银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静谧和舒适。
师小结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的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愉快。
师小结点拨: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的动态描写。在诗中动静的描写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看到一浣女在青翠的竹林间穿行,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应该有渔夫在捕鱼。从这些动态描写中我感受到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诗人一定非常喜欢并羡慕这样的生活。
师小结:这些或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山水间的美景,还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张继和写作背景。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师引导:请大家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