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追问:解读文本的钥匙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则须有疑,信客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中间的“疑”就是问题,也就是一个思考过程,“不疑则不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问题,不思考,就不会有有所得。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充分把握机会,学生处于“似疑而非疑”,分不清“疑在何处”时,梳理学生的疑问,精心激起学生的疑问。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追问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
第一,统摄文本内容的追问有助于推进整个教学流程。
要在关键点上追问,无目的的追问和脱离教学内容的追问,实际上是浪费学习时间,甚至会引起学生混淆。请看余映潮《祝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
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第二,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有层次的追问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的内容难度要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但都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节课应采取多种追问方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