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份难舍的乡情乡谊
作者:马娇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7
        对于《信客》这样的文章,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性散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关键。而在这篇文章中信客信客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和他的职业特点密切结合的。所以,我首先将现代邮递员和信客作对比,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投递信件物品,当然也有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个不同之处正好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也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解读,一般人都会放在诚信上,而我认为从信客的职业特点来说确实和诚信有很大联系,但是就文章本身对于信客一生的描述上来看我认为更多的是表现乡情乡谊。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主题,我凸显了中国传统乡邻社会这个大背景。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主旨呢?为什么诚信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呢?我们知道,大家对诚信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于是在很多作品的解读上,都习惯性地将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旨进行套用。事实上,有些作品表面看似与诚信有关系,实际上还有更贴切的主题。比如《信客》这篇文章。
        “信客每天劳碌奔波、三餐不饱,甚至料理后事不嫌脏、不怕怨,原因何在?这绝非从诚信就可以简单进行阐释的,中国农村是传统的乡邻社会,看重的就是这个乡情乡谊
        “信客所做的不仅仅是投递信件、物品这么单纯,信客既是这个乡邻社会中的一员,又是这个乡邻社会与外界接触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他们做的是一个乡邻对另一个乡邻的关怀、理解和尊重,所以传递的还有浓浓的乡情乡谊。这是信客与现今邮递员最大的不同。而乡邻社会的情感基础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依靠、信任和理解尊重。为了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理解,我特别引用了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一个情节,这段影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奔波于中国农村的山乡邮递员的一段经历,影片中交代了三件事,这都说明信客是懂人情,知世故的。看了以后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在信客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拿薪酬的工作而已,更多的是怀着对乡邻们的那份情谊的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