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揣摩作者含蓄而多留白的语言特,领略以形写人的写作手法。
2、理解信客朴素而执着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理解信客朴素而执着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教学方法:多角度对话法、角代入法、文本细读法、探究疑点法
导入:
1、师:今天咱们学《信客》。先看字词。
(屏显)
克扣接济唏嘘稀罕
噩耗呵斥焦灼伎俩
颠沛吊唁劲厉文绉绉
(落实字词部分略。学生查字典纠正读音,一生读,全体读)
(PPT展示一张照片,内容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2、师:这张照片拍摄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真实场景。通过这张照片,大家能不能看出当时的中国农村,人们生活怎么样?
生:贫困。
师:没错,当时的农村生活确实艰难。二三十年代,很多农村家庭中的男人,为了这个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闯世界。大部分人选择了当时最繁荣的城市:上海。因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这就迫切需要有人勾连两地,传递信物。但是当时农村的交通不便,邮局还没有建立,信客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信客》,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这个职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关信客的故事却留存了下来,今天我们有幸能够走近这样一个职业,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信客。他对于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就需要对话,需要还原。
教学过程:
一、与几个人对话:丧夫的妻子,旅馆的茶房
师:昨天的作业,让大家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见到了几个人。他们是旅馆里的一个茶房,丧夫的妻子。我们好不容易到他们,他们也告诉了我们与最后一位信客相关的几个生活场景。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你遇见了谁?他说了什么?
生:我遇见了一个茶房。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讲述。
“来一来,看一看,尝一尝啊。”像往常一样,我按照掌柜的要求吆喝着。当然,来的客人越多,我挣的就越多。我有时帮邻村的信客梢些信件,挣点外快养家。今天下着雨,门前格外泥泞,天阴沉的很,人也无精打采。“嗨,小王。”我揉揉眼,看见邻村的信客正在门口。他全身都被雨打湿了,身上只穿了一件白的内衣,黑外套披在肩头的编织袋上。“还不歇歇啊?”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给他暖暖身子。“哪能歇啊!”他说起话来毫无生气,一看就是几天没有休息。这活他才干了没几年,额头上皱纹就多了起来,人也消瘦了不少。“最近过的怎么样?还有要梢的信件吗?”“又要劳烦您了。”他拿茶杯敲了一下桌子,从包里掏出一封信,信上的字迹工工整整,比掌柜的写的好多了。“给村子里的张,是她上海的丈夫
写给她的。还需要个人给她念才行。”他又喝了几口茶,从口袋里摸出些钱,放到桌上。茶还没有喝完,他就有些蹒跚地走出了茶馆,走几步,他常得停下来揉揉自己的膝盖。看着他的背影,我觉得他挺可怜。(学生想象信客的生活,创作而成)
师:如此生动、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再现,真是了不起!
生:我遇见了丧夫的妻子。(讲述内容省略)
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场景再现,你能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信客的生活状态吗?
生:不快乐,不开心。
生:刚才赵云枫同学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就是即使是刮风下雨,他也得给大家送信。我觉得他的生活是奔波的,劳累的。
师:没错!我想请问大家,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愿不愿意从事这样一份工作?
生:不愿意。这工作很累,还挣不到钱。书中写了老信客的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年轻信客估计也是如此。
师:很好,勇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相信她的回答,代表了咱班大部分同学的想法。二:与作者对话
师:那么,余秋雨笔下的年轻的信客,他愿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呢?一个人把自己20多年的时间奉献
给了这样一份工作,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有关这个问题,老师问过余秋雨先生。他在跟我叙述的过程中透漏出了一些重要信息。
(屏显)
1、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
3、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4、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5、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师:(朗读屏幕上的句子,并重读加黑字词)通过他的叙述,老师得出了两个结论:
1、这个信客是被迫做了信客。
2、在信客二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本人对自己的工作是很不情愿的,是很被动的。
为什么这样说?老师是有理由的。你看,他做信客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无以为生了,是被迫的。余秋雨先生用了大量的表现被动的词,比如“还要”、“只能”等,这些词都透着一丝无奈。信客最终决定放弃这个职业的时候,多么果断,坚决,一丝留恋都没有。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不管你同不同意,都要有理由。这个理由从哪里呢?从文章当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中寻答案。
(生小组讨论)
师: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齐声)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师:这老师就困惑了。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信客一开始确实是被迫无奈的。但是我觉得他后来慢慢接触信客这个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应该是爱上了这个职业。课文16自然段“满脸戚容”、“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这几个词里明显能感受到他的情感投入。明明是人家家里死了人,他为什么要满脸的戚容呢?所以他对这份职业一定是认真的,用心的。
师:说的有理有据。尤其可贵的是,她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词:戚容。这是怎样的表情?生:不是木然,不是麻木,而是悲伤的样子。
师:这种悲伤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噩耗而悲伤吗?不是的。是别人家里发生了不幸。他为什么
是这样一副表情?
生:因为他同情他们,理解他们。
师:没错。这样一个噩耗的传递需要想很久吗?他只需要说一句很简单的话。这也体现了他的真诚、善良。
生:我不太同意刚才李心悦的观点。驱使他做信客的是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文章18段说他完全是为了乡情乡谊,不是他自己热爱这份工作。
生:我不同意。文章19段说“他总是把幽怨和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然后郑重地装进信封。”这句话里有两个词,一个是“郑重”。一个是“亲自”。这里看出他不仅是有责任感,他还能理解寄信者焦灼的心,也愿意帮助寄信者,这里体现的就是他对于工作的认真。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不热爱,那么就不会这么郑重的装进信封,理解并愿意帮助寄信者。
师:说的太好了!(生鼓掌)她注意到了一个词:郑重。什么是郑重?
生:(当场查字典)严肃,认真。
师:信客有必要这样做吗?通过之前大家的场景还原,我们知道他一天的生活是很忙碌的。这个词虽然不起眼,但是却能体现出他对工作的投入,他的态度。当他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你能说他不热爱这份工作吗?说到这里。老师好像要认输啦。不过我还是要反驳一下。大家看信客最终放弃这份工作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当即”。是不是说明他已经忍受不了啦?
生:“当即”并不是说明他讨厌这一份工作,其实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洞察。
师: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生:文中也说到,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大家都知道,上海那时候是东亚第一大城市。他常常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一方面接受着城市的新鲜事物,一方面又要应付农村的传统思想。我觉得他意识到自己的无奈和无力。他这样选择,也是长期不满的一种爆发。他虽然投入,认真,但是文中也写到,信客这个职业没有得到过尊重和信任。
师:没有得到过尊重和信任?你有依据吗?
生:老信客的人生就是证据。他家里家徒四壁,他拿红绸只是为了好看而已。那些妻子们看到丈夫的遗物,往往就会怀疑信客从中克扣。所以信客从来没有得到过人们的信任。
生:我想反驳一下。如果他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那么为什么那些农村的妇女们会让他代写书信呢?
生:我觉得是有信任的。信客不做信客之后,央他写信的人也实在不少。人们这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给他端来食物和点心。这些都是同乡对他的信任。他不做信客的原因,是因为信客这个职业非常危险,他都去了巡捕房,要不是其他同乡的帮助,他可能都出不来了。师:都送到巡捕房了,说明他的工作怎么样?
生:太危险。
生:我认为是有信任的。如果不信任,为什么要把血汗和眼泪堆到他的肩上呢?大家看18段,从这一段叙述中可以看出,信客这个职业确实是辛苦的,很不容易。如果信客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他还能坚持下去吗?我认为他最后“当即”,并不是不满的爆发,而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了。这样一个职业,如果没有了别人的信任,就算他再认真,再尽责,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生:还有一句。同乡们“集资将他保了出来”。这说明同乡的人愿意花自己的钱帮助信客。这怎么不是信任呢?对“当即”这个词,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这个词不是表达他立即离开了这个职业,而是恰恰相反,说明他热爱这个职业。因为他对老信客有些羞愧,没法一直把这个职业做下去了。如果他不喜欢这个职业,他放弃做信客之后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他不会说我已经撑持不下去了。可是这个信客是羞愧的,说明他虽然热爱,但是坚持不下去了。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完美地反驳了我的观点啊!太
信客厉害了!如果没有一点信任,他怎么
可能坚持20多年呢?只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老信客和年轻信客,他们的心渐渐凉了。身体上的创伤或许还不算什么,但是心里的伤痛却是致命的。信客认为自己的职业是传递生死祸福的。谁的生死祸福?
生:社会最低层人的生死祸福。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余秋雨先生在叙述信客所做的事情时,用了一个词:这档子事。这档子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传送信件,代写书信等等。
师:余秋雨说的“这档子事”,你说他认为这些事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是细微的,繁琐的,别人都觉得意义不大的事。
师:但是信客是怎么回答的呢?一起来读这一段文字。
(屏显)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
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
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老信客说过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做信客的
就得挑着一副
生死祸福的
重担
来回奔忙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
堆在他的肩上
(生齐读,老师指导朗读中的重音)
师: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信客开始的时候是有些无奈的,但是他用一颗真诚的心来面对这一份卑微的工作。他把自己全部的认真、负责、真诚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一个人太普通不过了,如此简单,但却又让人肃然起敬。
三、与一位老者对话
师:信客最后去学校教书,还当了校长,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后来邮局建立起来,好像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但是有没有一类人,会因为信客的离去,而感到悲伤和无措?
生:有,在外的家属。
生:家属可以投递邮箱嘛。
生:不认字的人啊!
师:农村里还有一些不认字的老人,写不了信。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根本走不到邮箱。这些人的快乐和悲伤,寂寞和无奈,又向谁传递呢?
生:没有人。
师:即使现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那些隐藏在粗糙的话语背后,含蓄而美好的情感,又有谁愿意认真倾听呢?在我们的交流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她不认字,老的走不了路。小南货店门口的邮箱对她来说太遥远了。信客曾经帮她写过信,她还记得这位信客。她会如何回忆与信客相关的片段呢?
(生小组合作,写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
生:老人会说,我多么希望信客能再帮我写一封信,我现在感觉很无助,我很怀念信客帮我
写信的时光。
生:我现在老了,眼睛花了,腿也走不动了。当我想起远方的儿子,我也会想起那位帮我传递情感的信客。
生:老师,我觉得老人的语言应该更质朴一点。
师:说说你们组的设想吧。
生:以前,我的腿脚不太灵便,有一次入冬下雪,我有些着急,想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寄一件棉衣,就托人给信客带了口信。信客来的很快,他认真听我说的每一句话,写起信来那么安静,投入,像个孩子一样。
(生鼓掌)
师:信客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职业,虽然被社会淘汰了,但是他所拥有的精神,善良,认真,尽职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因为有他们这种精神在,就会有温暖和感动。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