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句分析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三)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主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本文写作者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由于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接着写老王眼疾,作者的女儿给他吃大瓶鱼肝油,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后来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作家作品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五)文学常识
信客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作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的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六)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第二部分(5—7段)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一家人对他也很关心和照顾。
第三部分(8—23段),老王过世前一天还要给“我家”送来香油鸡蛋。对他的去世,“我”同情、悲酸也很愧怍。
(七)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信客》
(一)生字词语
1. 生字注音:
唏嘘.. x īx ū 嫉.妒 j í 晦.气 hu ì 噩.耗 è 猝.然 c ù 诺诺..
nu ò 呵.斥 h ē 诘.问 ji é 文绉绉.. u zh ō 焦灼. zhu ó 伎.
俩 j ì 吊唁. y àn 跋涉.. b á sh è 颠沛..
n di ā p èi 2. 多音字辨析:
⎪⎩⎪⎨⎧∙
∙ng li ng li ǎǎ俩伎人俩 ⎪⎩⎪⎨⎧∙∙ǐìj j 济人才济济救 ⎪⎩⎪⎨⎧∙
∙i l i l éè赘累累劳 3. 形似字辨析: ⎩⎨⎧拔河跋涉 ⎩⎨⎧钓鱼焦灼 ⎩⎨⎧后悔晦气 ⎩
⎨⎧精粹猝然 4. 词语解释:
晦气—— ① 不吉利:倒霉。 ② 指人倒霉或生病时难看的气。
文绉绉——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诘问——迫问,责问。
颠沛——穷困,受挫折。
猝然——突然,出乎意外。
呵斥——大声斥责。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号家属。
克扣——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号啕——形容大声的哭。
(二)文章脉络
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三)突出重点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四)修辞
1. 比喻: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 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 排比: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兴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五)作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六)背景介绍
信客: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七)课文结构分析
每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到年轻人,当了第二代信客。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有时还要忍受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再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并请他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还当了校长,赢得人们的敬爱和怀念。
(八)中心思想
本文概述了信客三十年的生平,尤其是写他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备尝艰辛,传递两地亲人信物的事迹,褒扬了信客那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优秀品质。
(九)语言特
1. 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质朴而典雅。
2. 警辟而畅达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辨字,注意并组词:
燥()缔()监()
躁()啼()槛()
2. 下列各题画线处所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着他远去的背影,眼泪又来了。
(2)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一个“大”字。
(3)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在他的肩上。
(4)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成一堆骨头。
A. 望躺压变
B. 看写放散
C. 望摆堆散
D. 看躺压变
3.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背影》是一篇记叙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2)《阿长与<;三海经>》作者是鲁迅,是一篇散文,阿长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长妈妈。()
(3)《老王》是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杨洚是我国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又是作家、翻译家、著有《干校六记》,翻译了《堂·吉诃德》。()
(4)《信客》的作者是朱自清,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4. 下面哪一项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
(1)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台阶》“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微妙地写出了父亲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又与众不同的样子。)()
(2)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台阶》——表现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4)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H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表现“父亲”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5. 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病句。(3分)
(1)我们学校共青团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今天我妈妈买回了白菜、苹果、空心菜等蔬菜。
(3)在一个十分漆黑的夜晚,我迷了路。
(4)在6月1日的“国际儿童节”那天,我们开展了文娱晚会。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一)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过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
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往后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我和
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厶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 有人对坐在新台阶的父亲问,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为什么父亲回答错了呢?
3. 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4. 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5.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6. 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20字以内)
(二)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 这三段文字写了三件事,请归纳这三件事的内容(限8个字以内)。
(1)第一件事:□□□□□□□□
(2)第二件事:□□□□□□□□
(3)第三件事:□□□□□□□□
2. 作者写到“文化大革命”,钱先生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为什么老王照样送钱先生看病?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子。”“取缔”是什么意思?当时为什么要“取缔”?
4.“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5. 结合全文,扼要谈谈老王的“善”与“苦”,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