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信客赏析
余秋⾬信客赏析
  “我国⼴⼤⼭区的邮电⽹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种特殊职业的⼈:信客......”下⾯是⽂学⽹⼩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内容请关注⽂学⽹)
  【原⽂】
  《信客》余秋⾬
  ⼀
  我国⼴⼤⼭区的邮电⽹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种特殊职业的⼈:信客。
  信客是⼀种私⼈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外出谋⽣的⼈多了,少不了要带⼏封平安家信、带⼀点⾐物⾷品的,⽅圆⼏⼗⾥⼜没有邮局,那就⽤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点⽂化,知道各⼤码头的情形,还要⼀副强健的筋⾻,背得动重重的⾏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数量并不太多,他们⼜不集中在⼀个城市,因此信客的⽣意不⼤,却很费脚⼒。如果交通⽅便也就⽤不着信客了,信客常⾛的路⼤多七转⼋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概是肩挑、背驼、⼿提、腰缠,咬着⽛齿⾛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路上只得反复数点,⼩⼼翼翼。当时⼤家都穷,托运费⼗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带点冷馒头、炒⽶粉充饥。
  信客为远⾏者们效⼒,⾃⼰却是最困苦的远⾏者。⼀⾝破⾐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没有信客,好多乡⼈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
  我家邻村,有⼀个信客,年纪不⼩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三⼗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次壁,穷落潦倒,⽆以为⽣,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段来由。
  本来村⾥还有⼀个⽼信客。⼀次,村⾥⼀户⼈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亲在上海谋⽣,托⽼信客带来两匹红绸。⽼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分礼,就裁下窄窄的⼀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
那位⼜托另⼀个⼈给家⾥带来⼝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圆圈,以防信客做⼿脚。这⼀下⽼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切都来⾃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所有。
  ⽼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直扎⾃⼰的⼿。第⼆天,他揣着那只伤痕累累的⼿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践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信客细声慢⽓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在外⾯,乡下各家的门怎么,城⾥各⼈的谋⽣处该怎么⾛。说到⼏个城市⾥的路线时⼗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连外出谋⽣的⼈也⼤半不认识,⽼信客说了⼜说,⽐了⼜⽐,连他们各⼈的脾⽓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切都说完了,⽼信客⼜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家⼩旅馆,旅馆⾥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哪⼀个摊⼦的⼤饼最厚实,哪⼀家⼩店可以光买⽶饭不买菜。
  从头⾄尾,年轻⼈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说:“信客信客就在⼀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信客  年轻⼈想到⽼⼈今后的⽣活,说⾃⼰赚了钱要接济他。⽼⼈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信客本来就单⾝⼀⼈,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路上都遇到对⽼信客的问询。⼤半辈⼦的风尘苦旅,整整⼀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年年⽉⽉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间坟场边的破草房⾥,夜夜失眠,在⿊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个个码头,⼀条条船只,⼀个个⾯影。
  刮风下⾬时,他会起⾝,⼿扶门框站⼀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路⼩⼼。
  三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他⽼犯胃病和风湿病,⼀犯就想到⽼信客,⽼⼈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抽空带点吃⾷到坟场去。他⾃⼰也去过⼏次,⽼⼈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是⼭间,就他们两⼈,刚刚说出就⽴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切都要他亲⾃在场,亲⼿查点,⼀去看⽼⼈,会叫别⼈苦等。
  只要信客⼀回村,他家⾥总是⼈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
出门⼈出息如何,带来了什麽希罕物品。农民的眼光⾥,有羡慕,有嫉妒;⽐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次并⼀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个⼥⼈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沈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切全能理解。都市⾥的升沉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者突然得了⼀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经常发⽣。信客在都市同乡那⾥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挟上⼀把⿊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去。乡间报死讯的⼈都以倒挟⿊伞为标记,乡⼈⼀看就知道,⼜有⼀个⼈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信客满脸戚容,⽤⼀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淘⼤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些农妇听了死讯⼀时性起,咬⽛切齿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下午,他⼜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命的代价,⼏乎没有⼀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不⾃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这档⼦事吗?不能。说什麽我也是同乡,能不尽⼀点乡情乡谊?⽼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副⽣
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者,都把⾃⼰的⾎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四
  信客识⽂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们⼀把眼泪、⼀把⿐涕在信客家⾥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他总是把⽆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缛缛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颗颗破碎和焦灼的⼼亲⾃带向远⽅。  ⼀次,他带着⼀封满纸幽怨的信⾛进了都市的⼀间房⼦,看见发了财的收信⼈已与另⼀个⼥⼈同居。他进退两难,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麽⼈。这⼀下把他惹⽕了,⽴即举信⼤叫:“这是你⽼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郎拆看的,看完便⼤哭⼤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偷,拿出⼀封信来只是脱⾝伎两。为了平息那个⼥⼈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光,并把他狃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的⾝分,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时糊涂,⾛错了⼈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信客的坟头烧了⾹,这位⽼⼈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在外的家属⼀时陷⼊恐慌,四处物⾊新信客,怎麽也不到。
  只有这时,⼈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活来源的他端来⼏碗⾷物点⼼,再请他费⼼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那位在都市⾥打了信客⽿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此公后来更发了⼀笔⼤财,那位时髦⼥郎读信后⽴即离他⽽去,他⼜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南货店⾥附设⼀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切,他回到家⾥慰问邻⾥,还亲⾃到信客家⾥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上。⾄于代办邮政,⼩南货店有⼈可⼲,⾃⼰⾝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些礼物收下。
  此后,⼩南货店门⼝挂出了⼀只绿⾊的邮箱,也办包⾥邮寄,这些乡村⼜与城市接通了⾎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
  五
  两年后,⼏家私塾合并成⼀个⼩学,采⽤新式教材。正缺⼀位地理教师,⼤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年游历各处,⼜代写了⽆数封书信,实际⽂化程度在⼏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情,很能体谅⼈,很快成了这所⼩学的主⼼⾻。不久,他担任了⼩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考上城市中学的⽐例,也很⾼。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信客的墓傍。此时的乡⼈已⼤多不知⽼信客是何⼈,与这位校长有什麽关系。为了看着顺⼼,也把那个不成样⼦的坟修了⼀修。
  【⽂章赏析】
  结构分析
  本⽂可分成四个⼩标题(由于第⼀章节通常被删去,以下为第⼆⾄第五章节⼩标题):
  信客从业缘起(为什么当信客)详细概括:⽼信客有感失去信誉,到落魄的返乡青年,青年被⽼信客诚⼼打动,接受职业
  2.信客⽣涯(怎么当信客)详细概括:⼯作极其繁忙,收发信物,捎⼝信,充当出⽓筒。传递遗物等
  3.辞职风波(为什么不当信客)详细概括:揭穿了主顾的败⾏遭打骂,诬陷,⽆奈卸去了差事。
  4.转⾏从教(为什么当⽼师,校长)详细概括:当⼩学教师,升为校长,去世后葬在⽼信客墓旁。吊唁的⼈很多。
  ⽂章主旨
  本⽂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最终消亡,着重刻画了⼀个受⼈尊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私,洁⾝⾃好,待⼈宽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
  ⽂章感悟
  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
  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去上海谋⽣,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
乡之间通讯需要专⼈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信客⾃感“名誉糟蹋了”,⼲不下去了,到年轻⼈,年轻⼈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常劳苦。
  到了⼀地,⼜⾮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某个谋⽣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副⽣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者,都把⾃⼰的⾎汗和眼泪,堆在信客⾝上。
  信客收⼊微薄,⽣活贫穷。
  ⽼信客⼲了⼀辈⼦,家⾥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那种“可以光买⽶饭不买菜”的⼩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条红绸,被⼈糟蹋了⼀⽣名誉,再也做不起⼈。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们推举信客当⽼师,信客⼯作出⾊,还当了⼩学校长。他死时,⼈们纷纷赶来吊唁。
  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
  他理解在外谋⽣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私。
  他铭记⽼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好,从不雁过拔⽑,他洁⽩⽆瑕,也不怕别⼈怀疑。
  信客待⼈宽容。
  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
  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化程度提⾼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