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下⾯是分享的民间传奇故事精选长篇阅读【5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长篇阅读
明嘉靖年间,华阴新来了⼀位知县,姓张名义。这天是张知县赴任的⽇⼦,县丞王权早早就领着⼀⼲官吏,在县衙外等候迎接。
眼见⽇上中天,众⼈见⼀骑驴者悠然⽽来。驴上所坐之⼈五⼗来岁,穿着⼀⾝布衫,像个乡下⽼头。他眯着眼睛,在驴背上似睡⾮睡,样⼦很是滑稽。只见随⾏的仆⼈⾛上前来,施上⼀礼,问:“此处可是华阴县衙?”王权点头,那仆⼈便回转⾝冲驴上的⼈说:“⼤⼈,我们到了。”
那⼈张开眼睛说道:“啊,这么快?”说着,他从⾏囊中取出⼀纸公⽂交给仆⼈,仆⼈再转交给王权。王权⼀看,原来这⽼头就是新来的县令张义,于是忙带⼈上前表⽰欢迎,张义从驴背上下来,拱⼿说:“客套话咱就不讲了,张某为了赴任赶了半天路,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不知有没有吃的?”
王权⼀听,忙说酒宴早已备好。谁知张义摆了摆⼿,说酒宴就不吃了,随便弄点东西,能管饱就⾏。
新官上任不吃接风宴只吃便饭,王权做县丞多年还是头⼀次遇到。饭后张义问王权,当地可有什么⼟特产。王权是本地⼈,便得意地介绍起来,说此处地域辽阔,⼟地肥沃,黄河到此流速放缓,形成⼀个天
然港湾,所以这⼉的鲤鱼不但个⼤,⽽且⾁质鲜嫩,⽤它熬出来的汤⼝味醇厚,味道特别鲜美,堪称天下⼀绝。见张义有兴趣,王权忙命⼈去捕鱼做汤。不多时黄河鲤鱼汤做成了,张义吃了⼝鱼⾁,⼜喝了⼝汤,果真别有风味。
王权见状讨好道:“⼤⼈,味道不错吧?不瞒⼤⼈,这黄河鲤鱼汤可是本地酒肆饭店的招牌菜,凡吃过的客⼈,没有不称赞的。”
谁知张义听后,竟把筷⼦往桌上⼀拍,说:“传我的命令,从即⽇起禁⽌捕黄河鲤鱼,凡有捕鱼待客者,⼀律重罪论处。”王权惊问道:“⼤⼈,这、这是为何?”张义沉着脸说:“为什么?难道你不知道?”王权仗胆说道:“⼤⼈,⼩⼈还真不知道。”张义冷笑道:“你不知道,那还要你这个县丞⼲什么?”
王权⼀听,当即就吓得跪倒在地,说:“⼤⼈,⼩⼈明⽩,我这就去传令禁⽌捕鱼。”说完他爬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就跑了出去。
过了⼏天,王权陪张义考察民情,来到⼀⽚杏林。此时正是杏⼦成熟季节,枝头上黄澄澄⼀⽚,挂满了⼩孩拳头⼤的杏⼦,甚是喜⼈。别说吃了,看上⼀眼,也满⼝⽣津。
王权说,此地出产的杏⼦⼜⼤⼜甜,别地⽅的杏⼦都⽐不上。王权让⼈摘了⼏个,张义咬了⼀⼝,顿觉滋味⽢甜,满⼝⽣⾹。
吃完杏⼦,张义望着杏林,不禁摇头叹息:“可惜,可惜了……”王权不明⽩什么意思,但因有上次的经验,所以也不敢问。⼀会⼉,张义开⼝了,说是这么⼀⼤⽚良⽥,要种成庄稼,不知能养活多少⼈,随后他让王权令⼈把杏树全部砍掉,种上庄稼。
王权虽然很⽓愤,可⼜不敢说什么。这位县令太奇怪了,肯定患有什么疾病,不然怎么不喜欢好的东西?王权想试⼀下,看看这县令到底有没有⽑病,就告诉他:当地有条河,产⼀种⼩河虾,⽐黄⾖⼤不了多少。百姓捕到⼩河虾,就⽤醋腌起来,俗称“醋虾”,是吃饭下酒的好佐料。果然,张义⼀听来了兴趣。其实,这种河虾个头⼩,⾁少,吃起来⼝感极差,上不了台⾯,是贫寒⼈家的菜。富裕家庭或稍有⾝份的⼈,根本不屑吃这种东西。
王权弄来醋虾,让张义品尝。张义吃了⼀⼝,初⼊⼝味道还算可以,可愈嚼愈没味。看着张义慢慢皱起的眉头,王权的⼼悬了起来。
不料张义放下筷⼦,竟连声称“好”,还要王权多多准备,以便⽇后待客⽤。王权⼀听,⽤⼿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嘀咕道:“完了,这县令真有怪癖,喜坏不喜好……”渐渐地,当地百姓也知道了张义的怪癖,背地⾥都叫他“怪⽼头”。
第⼆年,钦差巡视到华阴境内,张义免不了要好⽣招待⼀番。筵席上,张义特意把“醋虾”推荐给钦差,钦差没吃⼏⼝就放下了筷⼦。
钦差临⾛前,看到⼤包⼩包的放了⼀车。张义讨好地说都是⼟特产,以“醋虾”居多,特意送给钦差的。不料钦差摆了摆⼿,吩咐拿下车去,说:“你们⾃⼰享⽤吧。”
送⾛了钦差,王权瞪了张义⼀眼,⼼⾥说道:就你这种⼈,官场上还能有什么前途?
没过多久,张义发现本县境内出现了⼤批难民。最近并⽆灾难,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难民呢?张义忙派⼈调查。不久便传来了消息,这些难民都是从邻县过来的。
原来,邻县有座⼭,出产⼀种茶叶,能养颜健体。上次钦差去邻县巡视,当地县令为讨好钦差,送了许多茶叶。钦差带回京城后,被定为贡品,朝廷便要求邻县上贡。
可⼭上的茶叶有限,贡品数⽬⼜⼤,县令只好摊派到民间,交不出的⼀律治重罪。交不上茶叶的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做了难民……
张义闻听,不禁仰天长叹:“鱼肥卖我⼦,茶⾹破我家,破我家啊!”
就在这时,只见王权“扑通”⼀声跪倒在地,冲着张义连连磕头。
张义忙道:“王县丞,你这是⼲什么,快起来。”
王权说:“⼤⼈,王权替本县百姓给您磕头了。只怪⼩⼈⼀时愚钝,误解了⼤⼈的良苦⽤⼼……”
张义扶起王权,说:“王县丞能明⽩就好,本县并⾮怕上贡,可这⼟特产⼀旦成了贡品,就得年年上贡,成了惯例,百姓哪能受得了?不如毁之以绝后患!”
后来当地百姓也都明⽩了张义的苦⼼,⼤为感激,还特意为张义塑了⽯像,据说那⽯像如今还在华阴⽼城区⾥留着呢。
【篇⼆】民间传奇故事精选长篇阅读
杨坚建⽴隋朝,定都长安,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割据状态,实现了⾃秦汉以来中国的⼜⼀次统⼀。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众多,是中国农耕⽂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眼中最伟⼤的中国皇帝之⼀,被尊为“圣⼈可汗。”
可是,在家中,却是怕⽼婆出名,对于孤独皇后说的话,⾔听计从。孤独皇后,⼜是个醋坛⼦,她让杨坚⼀⽣都钟情于她,后宫的三千佳丽却遭到冷落。特别是在⽴太⼦这件事上,他听从了孤独皇后的建议,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建国后,杨坚⽴长⼦杨勇为太⼦,孤独皇后不喜欢杨勇,却偏爱杨⼴。杨⼴为了争夺太⼦之位,也费尽了⼼机:⽗皇到他府中巡视,他让宫⼥们藏起来,不准露⾯,只叫⼏个丑陋的宫⼥跟随左右,家中的古琴故意把线弄断,放上尘⼟,⽗皇看到后,认为杨⼴不近酒⾊,不贪图享乐,将来必定承其⼤业。
有⼀次隋⽂帝暗地⾥叫来⼏个相⾯的先⽣,给他的五个王⼦相⾯,被杨⼴安排在隋⽂帝⾝边的杨素知道后,告诉了杨⼴。杨⼴花重⾦,买通了相⾯先⽣。相⾯先⽣在皇帝⾯前异⼝同声,说杨⼴有富贵帝王之相,⼜加上孤独皇后经常在皇帝⽿边吹风,隋⽂帝便废杨勇太⼦位,⽴杨⼴为太⼦。
仁寿四年七⽉,皇帝病重,皇帝的⼀个妃⼦宣华和太⼦⼀同侍候皇帝,有⼀天,皇帝看到宣华两眼泪痕,问起原因,宣华对皇帝说:“太⼦⽆理!”
隋⽂帝⼤怒说:“畜⽣何⾜付⼤事,独孤诚误我,速召吾⼉进宫。”
⼤家要去叫太⼦,皇上说:“召勇⼉。”
杨素知道后,⽴即告诉了太⼦杨⼴,太⼦杨⼴当时吓得⾯如⼟⾊,他知道⽗皇这是要废他的太⼦地位。⼲脆⼀不做⼆不休,他带领⾃⼰的侍卫和张衡,闯进仁寿宫,只听见仁寿宫⾥传出⼏声凄惨的喊声,⾎溅屏风,接着杨⼴以太⼦的⾝份宣布皇帝驾崩,⾃⼰继皇帝位。改仁寿为⼤业。
杨⼴即位后,假传皇帝遗诏,杀了原太⼦杨勇和他的⼉⼦们,并且强⾏霸占了他⽗亲的夫⼈宣华。
杨⼴荒*⽆度,⼤兴⼟⽊,⼤征徭役,⼈民苦不堪⾔。
这⼀年冬天,杨⼴得了⼀场⼤病,整天恍恍惚惚,到了夜晚就听见整个皇宫⾥⾯,响起了⽗皇那凄惨
的喊声,屏风上那喷洒的⾎迹时时刻刻晃动在眼前。刚⼀闭眼,⽗皇就出现在他的梦中:“你这畜⽣,弑⽗、杀兄、蒸母,残杀同胞侄⼦,你不得好死。”他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
御医也看不出什么病症,道⼠和尚请了许多,⼜是念经,⼜是做道场,丝毫没有效果。
这⼀天,皇宫⾥来了⼀位⽼道,他见到杨⼴对他说:“因为你做了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你的⽗皇前来索命,现在只有⼀个办法可以救你。”
张衡的故事 “什么办法?”杨⼴迫不及待的问。
“为你⽗皇修建宝塔,安慰灵魂,再⽴⼀块功德碑,彰显你⽗皇的丰功伟绩,⽅可保你平安。”道⼠说。
“我还有多少寿限,将来后事如何?”杨⼴问。
⽼道⼠笑了笑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过后事么——必被下⼈所害。”
杨⼴听了⼤怒:“你这妖道,妖⾔惑众,来⼈,推出去斩了。”
从外边进来⼏个侍卫,抓住道⼠往外就⾛,道⼠看了看杨⼴,哈哈⼤笑。杨⼴听了,顿觉⽑⾻悚然。
杨⼴杀了道⼠,唤来⼼腹⼤⾂,商量建宝塔⽴碑之事。
有的⼤⾂建议修建在京城,有的建议修建在别的地⽅,最后杨⼴说:“修建在京城,离朕这么近,⽗皇天天来吓唬朕,还是修建在别的地⽅吧。”
杨⼴派⼼腹⼤⾂,到外地查看,选择修建宝塔的地址,⼜命⼤⾂撰写碑⽂,⼀旦选好地址,⽴即把碑⽴起来。
过了⼏天,外出的⼈回来了,他们告诉杨⼴说:“在⼭东博兴,有⼀座龙华寺,修建于北魏太和时期,寺院虽然有些破败,但庄重⽓派,有皇家的特⾊,我看在那⾥修建宝塔⽴碑,最为合适,那⾥离皇城⽐较远,环境优雅,皇上你看怎么样?”
杨⼴沉思了⼀下说:“好吧,把⽗皇灵魂安顿在那⾥,就不会天天来打搅朕了,再把龙华寺重修⼀遍,塔么——就叫龙华塔,碑就叫龙华碑,在碑额上⼀定要写上‘奉为⾼祖⽂皇帝敬造龙华碑’,碑⽂要历数⽗皇的功德。”
⼤业四年,龙华寺修葺⼀新,龙华塔就矗⽴在龙华寺⼤门内的正中间,龙华塔的前⾯有⼀座碑亭,⾥⾯安放了龙华碑。
四⽉的⼀天,⼤隋皇帝杨⼴,率⽂武百官来到龙华寺,举⾏揭碑仪式,寺中和尚跪在⼤门外迎接,皇
帝来到⼤门前,看了看⼤门上的对联说:“‘进寺门参禅拜佛,回家后积德⾏善’。这幅对联也要改⼀改,⽗皇灵魂安顿在龙华寺,他就已经成佛,会保佑我们⼤隋朝的。”他沉思了⼀会⼉说:“笔墨伺候。”
⼀位和尚端来笔墨,放在桌案上,杨⼴略⼀思索,提笔写了⼀副对联:“佛⼼仁慈不责众⽣过错,皇恩浩荡⽢为全民祈福。”
众⼈跪倒,⾼呼万岁,⽼和尚双⼿接过对联说:“我叫能⼯巧匠,⽤檀⾹⽊雕刻出来,挂在⼤门外,让⼤家都知道皇恩浩荡。”说完,退了下去。
杨⼴来到龙华碑前,焚⾹祈祷,然后跪拜,众⼤⾂和全寺院的和尚也⼀起跪拜。
三拜九叩之后,杨⼴⾛上前,把龙华碑上⾯的红绸⼦,揭下来,众⼤⾂⼜⾏三拜九叩之礼,⾼呼万岁。
揭碑仪式完成后,杨⼴率百官回皇宫去了。
粪⼟当年万户侯,帝王将相都已经被历史所淹没,龙华塔也不见了踪迹,只有那块龙华碑在向后⼈讲述着当年那些鲜为⼈知的故事。
【篇三】民间传奇故事精选长篇阅读
郑板桥在⼭东范县任知县时,有年遇⼤旱,农民粮⾷⼤⾯积减产,乞讨的穷⼈随处可见。
这天,在通往县城的⼤道上来了⼗⼏辆马车,拉着成捆的⽺⽪,旁边有武师骑马护送。正当他们⼈困马乏时,忽然听得⼀声⼝哨声,接着从路边的⾼粱地⾥跳出⼏⼗个⾐衫破烂的壮汉,他们⼿持棍棒,把货车围了个⽔泄不通。两名武师⼀见这么多穷汉要拼命的架势,⾃料猛虎⽃不过饿狼,只好下马赔着笑,请他们⾼抬贵⼿。货主早已吓得浑⾝哆嗦,叩头求饶,乞求放⾏。不料,这帮⼈不吃这⼀套,⼈背驴驮不多⼀会,就把⼗⼏车⽺⽪抢光了。
这时两名武师拉起瘫软在地的货主,骑上马赶到县衙去报案。知县郑板桥⼀听击⿎马上升堂问道:“谁是原告?谁是被告?”货主颤巍巍地说:“⼤⼈,我们都是原告,状告有⼈强抢我们⼗⼏车⽺⽪。”“可有⼈证物证?”“没有,⼤⼈。”
郑板桥⼀听这是⼀起“⽆头案”,料定是本县饥民所为。他深深体谅穷⼈疾苦,不管,难以服众;管,⼜怕刑加于苦难⼦民,⼀时还真犯了难。他沉思⽚刻问道:“原告,你们吃得肥头⼤⽿,听说话也是识字之⼈,怎么事到临头就浑了呢?当真没有他⼈见到你们被劫?当真没有⼀点物证?”货主答:“当真没有。”郑板桥⼀拍惊堂⽊道:“既然没有⼈证物证,缘何状告?分明是为难本官,给我每⼈先打三⼗⼤板!”衙役们⼀拥⽽上,摁倒武师和货主。正要开打,货主情急之下⼤喊:“⼤⼈息怒,我想起来了,现场有⿇棵可以作为⼈证物证!”
这本是⼀句搪塞的话,没想到郑⼤⼈却吩咐道:“速去带⿇棵回来候审!”接着⼜吩咐师爷,“布告全县,三天后,本官公审⿇棵,众⼈都可旁听。”
布告⼀出,⼀传⼗,⼗传百,本县、邻县百姓都知道了,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都想来看个热闹。
转眼到了公审⿇棵那天。县⼤堂、衙门内外挤满了⼈。郑板桥传下话来,乡绅、地主可到⼤堂听审案。其他⼈等均在⼤堂外听审案。审案开始,堂威喝毕,郑板桥喝道:“带⿇棵!”衙役⼀声“遵命”,抱上来⼀捆⿇棵扔到堂上。郑⼤⼈⼀拍惊堂⽊
道:“⼤胆⿇棵,在你眼前发⽣劫案为何不告知本县令?先重打四⼗⼤板!”⼀阵“噼⾥啪啦”板⼦响,⿇棵已是枝叶横飞,满堂狼藉。郑⼤⼈⼜喝道:“⿇棵,从实招来,免得再受⽪⾁之苦。”⿇棵当然不能回答,众乡绅、地主⼗分纳闷,县太爷这是唱的哪出戏啊?郑板桥见⼤堂鸦雀⽆声。再次喝道:“刁顽的⿇棵,为何不招,给我再打四⼗!”⼜是⼀阵乱打,堂中那捆⿇棵已经变成
了⼀堆烂柴。众乡绅、地主中有些⼈已经忍不住偷偷笑了,不知县太爷哪根神经出了⽑病。⼜过了⼀会,郑板桥已是暴跳如雷:“⼤胆⿇棵,你分明藐视本官,再给我狠狠地打!”这回可没说打多少,衙役们只管打起来,⼀个个累得⽓喘吁吁,⿇棵早已经成了碎⽚。⽽郑板桥怒发冲冠,正襟危坐的模样终于使得堂内的乡绅、地主们爆笑开来。
这下可惹恼了郑板桥,他⼀拍惊堂⽊怒斥道:“本官审案并⾮⼉戏,你们哄笑公堂,成何体统,该当何罪!”说完拂袖⽽去。众乡绅、地主见闯了⼤祸,⼀个个呆若⽊鸡,不知所措,纷纷跪下,听候发落。
不⼀会,师爷传出话来:“在堂内听案的⼀律登记姓名,限七天之内每⼈交出⽺⽪五张作为处罚,交不上的戴枷锁游街。”乡绅、地主们原以为县令请他们到⼤堂听审是对他们的尊重,此时才明⽩这⼀切原来是个“圈套”,⼼中暗⾃叫苦不迭。
当时正是初秋。根本不是杀⽜宰⽺的时节,哪有那么多现成的⽪货。百⼗个乡绅、地主四处⾼价收买,到了交货⽇期,他们还真把⽺⽪交齐了。郑板桥悄悄将原告召回询问:“你们的⽺⽪上可有记号?”货主答道:“有,是本货庄的红印。”郑板桥把原告领到库房说:“看看这⾥可有你们的货?”货主仔细查看⽚刻后发现其中⼀半左右的⽺⽪是⾃⼰货庄的。
郑板桥命⼈把加了红印的⽺⽪挑选出来,逐⼀登记。原来他已经事先向师爷交待过,每张⽪上都登记好交⽪⼈的姓名,接着⼜命班头、捕快将交⽪⼈带来⼀⼀审问⽺⽪的来历,最后终于查出劫货的⼀帮⼈。
把追回的⽺⽪归还货主后,郑板桥⼜令⼈将没有加印的⽺⽪变卖,把钱分给劫道的穷⼈们,然后教育安抚⼀番,了结了这桩案⼦。
【篇四】民间传奇故事精选长篇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