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摘要: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受欢迎的节日。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方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传统文化、春节起源、习俗。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下面作简略介绍:
(一)春节源于腊祭说
春节源于腊祭的说法颇为流行,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就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之一。春节源于原始社会合祀众神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人们在岁月末用自己一年的收获来报祭祖先、报祭众神,并祀来年丰稔,称“腊”。《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春节”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二)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
王娟老师主要持此观点。王娟老师在《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二集《中国的春节》一文中指出:“从春节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看,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所谓巫术仪式,就是原始人相信,通过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例如:饮食、祭祀、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期间的种种禁忌,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禁忌,都是围绕着辟邪祈吉而展开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
(三)春节源于鬼节说
此观点主要在徐华龙先生的《春节源于鬼节考》一文中。徐华龙先生认为:“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崇……一旦人们跨越了这样具有神秘彩、使人战栗的节气,才会深感庆幸,欢呼雀跃,相互道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固定下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春节的欢度是因胜鬼的缘故。”
二、关于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的传说,流传最广、最为人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熬年守岁: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的眼睛跟铜铃般大小,一口锋利的獠牙,爪子又厚又大,还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凶猛极了。它常年身居海底,可是到了每年的除夕夜,它就爬上岸,来到附近的村庄,不但吃牲畜而且还会吃人。每到十二月三十日,老百姓们就心惊胆战,纷纷躲到山上去。
又是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穿着一身长袍,满头的银发,笑容满面,看上去很和蔼。他说他有办法制伏怪兽。说完,他拿了两张红纸贴在门上,在院子里少了一堆火。这时候,人们听到屋外一阵嚎叫声,知道是年来了。老人不慌不忙地朝火堆里扔了几根竹子。年看到村子里冷冷清清,跟往常不太一样,只有一户人家院子里有火光。于是它急忙跑过去。还没到门口,之间门上的两道红光闪到它的眼睛,又听到院子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它害怕极了,发狂似的奔回了海底。
人们终于知道了对付年的办法。后来发明了鞭炮,于是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放鞭炮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万年创建历法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
算。但是苦于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
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除了这两则传说外,还有很多关于春节的美丽传说,这些故事代代流传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三、各地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军以及租金老、感恩祈福、合家团聚、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五)爆竹:
有诗曰:“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过春节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
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四、春节的传统食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吃,到了节庆那就更注重了,春节时的食物就更要精心准备了,而且丰富多样、寓意很多。比如: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齐聚一堂,早早的就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端上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相聚一起守岁酣饮,送旧迎新。传统的年夜饭桌上一般是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煮沸,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如今国富民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们已经没有这种习俗的约束了,只要是能上桌的菜,想吃就吃。这也算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吧!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参考文献:《中国节日》 严敬 东方出版社
《中国节》 于童蒙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腊祭和傩》 段宝林
《中国文化讲座丛书》第二集《中国的春节》 王娟
《春节源于鬼节考》 徐华龙
《风土志》 周处 西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