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讲话都是怎么发⾳的?
古代发⾳与现代普通话相差很⼤。所谓的“⼗⾥不同⾳”,翻过⼀座⼭可能彼此说话都⽆法听懂。古代没有普通话作为通⽤语⾔,⼤家都是各讲各地⽅⾔,⼝⾳各异,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会影响到升学当官。
▼康梁事业很吃亏
民间有句话,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东⼈说普通话。”在调侃之余,也确实道出了⼴东⼈普通话⽔平差的现实。清末有两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两位⼴东⽼乡普通话也都不咋的,可谓半⽄⼋两,两⼈在事业发展上也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
最⿇烦的是见皇帝。康有为到处讲,说光绪接见⾃⼰时,两⼈会谈了很久。不过,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元济⼜另有说法。光绪单独接见⼤⾂,其他⼈都有很长时间,唯独接见康有为,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到底谈了什么,别⼈⽆从知道,但光绪后来还接见了梁启超,完全可以做个参照。
梁启超见到光绪,也是推销⾃⼰的变法,但⽆奈光绪听着很费劲,只因梁启超说话发⾳严重不准,如将“考”说成“好”,将“⾼”说成“古”。有时梁启超讲⼀句,光绪还要问⼀句,甚⾄梁启超还要⽤⼿⽐画,或者⽤翻译。这情景,光绪的兴致早没了。但凡被皇帝接见后,按说都要赏个四品官,⽽梁启超只得到个六品顶戴。
可见,变法也要学好普通话。
▼曾国藩⼝⾳重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曾国藩对⼤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论是谋略、学问,还是治军,或是做⼈,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但⽼曾的湖南⼝⾳过于浓重,曾国藩是湖南湘乡⼈,湘乡话在中国⽅⾔⾥极其难懂。他⼀直到23岁都没离开过湖南,可见他的⼝⾳会有多么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都有些犯怵,听不清,⼜不敢多问,但不搞懂⼜恐办事有误。
当着满朝⽂武的⾯,曾国藩也不管皇帝爱听不爱听,对着咸丰就是⼀顿猛批。⽼曾太激动,语速有点快,平时听惯北京话的咸丰很不习惯,要不断叫停,因为根本听不懂这个湖南蛮⼦在说什么。曾国藩没办法,放慢语速,⼀字⼀句地说给咸丰听。结果,咸丰听懂了,也怒了,⼤声斥责曾国藩狂悖,⾮要军机处给⽼曾治罪。要不是⼤⾂拦着,⽼曾脑袋⾮搬家不可。
▼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唐代⼤⽂豪柳宗元在⼴西柳州做刺史时,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不可亲。”⼴西是⼀个多民族的地区,他在柳州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翻译⼀职。
不仅柳宗元⽆法听懂当地⽅⾔,当地⼈也听不懂柳宗元讲话。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法与当地⼈对话,有些事情⽤⼿⽐画也说不清。说话⽤翻译,效率便⼤减。有时柳宗元审个案⼦,正常⽤⼀个时⾠,⽤了翻译后,得审⼀天,柳宗元别提多郁闷了。
其实,在演化⽣物学的体系中,所有⽣物都有着⼀个共同祖先,可以通过演化树展现物种分化的过程。同样的情况或许也发⽣在语⾔上。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语。后六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粤语是南⽅⽅⾔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如,它单⾳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普通话中有很多带“⼦”词,粤语中“⼦”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箱”就是箱⼦。先秦时,“跑”叫“⾛”,“⾛”叫“⾏”,在今天粤语中,“⾛”依然是“⾏”。
不过,并⾮只有粤语才是古汉语“活化⽯”,在中国南⽅很多⽅⾔中都留存着古汉语的基因。就像⼀个⽼祖宗传下来的后代,有的⿐⼦像⽼祖宗,有的⽿朵像,只有把这些特点合在⼀起的时候,才可能描绘出⽼祖宗的⼤概的样⼦。
◆在吴语中,古代的浊声则保留最完整。吴语和闽语中的词汇⼤多数也是类似古汉语的单⾳节词,如“
眼睛”,闽⽅⾔中叫“⽬”,“站”吴⽅⾔叫“⽴”。⼀些古代诗词,普通话念起来不押韵,但⽤吴语却能很好押韵。例如:
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照理“斜”、“家”、“花”押韵,现代读⾳,“斜”读“xie”,根本不押韵,所以“斜”在古代读”xia”汉语的语⾳演变不像拼⾳⽂字那样字形随读⾳的变化⽽变化,但从古代诗歌等典籍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汉语语⾳演变的痕迹。
◆闽语中有些⽩读成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演变。它保留着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个很⼤区别,不带唇齿辅⾳f,⽐如“分”字,闽南话中并不念“fen”,⽽是念“pun”。此外,闽南⽅⾔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中的⿐⾳韵尾和赛声韵尾。
按时间线来分,古代汉语是如下⽅式演变的。
晋之前
上古汉语,今⽇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通假字、兄弟语⾔同源词、反切注⾳等各⽅⾯资料,
可以初步复原上古⾳的⾯貌。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
中古时代,⽂⼈⼠⼤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说的那样就按⾃⼰的地⽅⼝⾳押,都是有标准的。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说不好正⾳的⼈是要遭笑话的。
唐后期
汉语进⼊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当时的发⾳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常直观清晰。
宋代
出现了《⼴韵》,虽然宋朝时实际⼝语已经进⼊晚期中古,但是《⼴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个相对更古⽼更保守的⾳系。
元朝
语⾳进⼀步变化,通⾏语⾳以《中原⾳韵》为代表。元朝语⾳和今⽇官话差距已经不是很⼤了。⼤家会发现曲⽐诗押韵很多,是因为元曲押韵是基于贴近⼗三世纪的民间实际发⾳的《中原⾳韵》的。
清代的康熙皇帝⽆疑是屏幕上最重要的⾓⾊。⼈们熟悉的康熙皇帝,完全是⼀个⾼⼤威猛的帝王形象,却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样,是⼀个操东北⼝⾳的皇帝,估计会让很多⼈⼤跌眼镜。
清军⼊关⼗年后,康熙在北京出⽣,此时康熙的周围,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这些⼈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虽然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但相似度⾮常⾼。⽽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或是还没有真正产⽣影响⼒。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绝对⽐张学良还浓重。
康熙的东北⼝⾳绝对⽐张学良还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这个地⽅属于抚顺,距离赵本⼭的⽼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100公⾥。康熙的⼝⾳不⼀定与赵本⼭相同,但相似度⾄少会在⼀半以上。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东北话讲“除”就是第⼆声的“出”。还有,⽐如“解京⼜费⼀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凡事”,实为“费⼀番事”,⽤东北话讲“番”正是第⼆声的“凡”。
根本的拼音后来,随着满汉语⾔的快速融合,以及汉⾂的⼤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但康熙年事已⾼,毕竟⼜是皇帝,不可能再学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经典的⼀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训斥⼤⾂,如果康熙满⼝东北话指点江⼭,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