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氏 起 源 在 庐 江
    阳光穿透毕业的日子
      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这是收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中心内《庐江何氏大同宗谱》扉页上的联语。他告诉世人:华厦何氏,源于安徽庐江。
  越来越好歌谱  一,何氏起源宗亲
      汉民族姓氏源于商姬,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浈阳水木记》(东汉•何顒著)载:何氏始祖瑊公,原本姓韩,乃战国时韩国君韩厘王之次子。韩王安时(前238—230年),韩瑊与韩非同秉国政。时秦国日亦强大,韩瑊便进谏韩王安要严加提防。韩王安不从,韩瑊便辞官隐退。时不多久,秦相继并吞六国,韩王安被虏。国破家亡,韩瑊便携妻姜氏“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为业。”是年,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原韩国境内),遭遇刺客伏击,险些丧命。秦始皇怀疑这是被灭亡的韩国残余贵族所为,于是便下令全国查访,凡原韩国王室子孙一律斩杀,以绝后患。一日,韩瑊停舟渡口,忽有来人诘询姓氏。时天寒地冻,韩瑊便手指舟下河水答曰:“此为吾姓”。意思是以水“寒”喻“韩”字,因当时韩瑊不知来人身份,并非有意
发声体
孔雀东南飞结局要隐瞒真姓。岂知来人没有领悟其意,亦指舟下河水追问道:“为河姓?”韩瑊笑应之:“姓氏从人,岂从水焉。”于是来人便以何姓记录在册,继而离去。事后韩瑊得知前来打听姓氏之人乃秦始皇所派密探,惊骇之余深为感叹:“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何’字所救,乃天启也。”于是便改姓为何,名何瑊。并建房造屋,开荒种田,正式定居庐江。何瑊夫妇“力田讲礼,庐人重之,皆寿百年。”死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冈,后代培附埠垒垒,世人因名何坟冈。”此坟至宋代尚保存完好。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吏部尚书、著名学者李光到庐江过何坟冈,曾题诗一首:“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螟那得悟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宋•李光《荘简集》)
何瑊公夫妇共育有三子,长子何通,次子何适,三子何遇。三个儿子均秉承父德,“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家族人丁兴旺。时至东汉,何氏已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旺族。影响较大的有何胤、何求、何点三兄弟,曾先后官至太守,且都“利民革奸,政声远播。”但他们又都淡漠功名富贵,继祖辈之志先后归隐,被世人称之为何氏“三高”。而如今,全国何氏家族春节时仍要在门上贴出“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对联,盖源于此。在后汉、魏晋、六朝时期,何氏宗族更是人文称盛。其中经学大师何邵公,道学大师何允,玄学(哲学)大师何晏等人,
锐意学术研究,分别著有《公羊墨守》、《周易注》、《论语集解》等传世经典之作,乃至当时有“过江名士数诸何”之美誉。
    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省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据相关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第17位。
    二,何氏播迁
    亦如中华民族各大姓氏一样,庐江何氏自太始祖瑊公,历经战争、动乱、仕宦、戍守、经贸等等,逾2200余年,其后裔遍布中原。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何姓人口尤为繁荣。据《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记载,庐江何氏南迁基本上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同步。何氏第一次南迁是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刘濞等七王谋反,并邀在朝任要职的瑊公四世孙何叔玉相从,何叔玉拒绝参加而携全家深夜南逃,徙居荆州原单什么意思
桂阳郡(今广东、湖北交界地),此乃庐江何氏南迁的第一支派。第二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发生动乱,加上灾荒,民不聊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流向赣南、闽西和粤北。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人南下,席卷中原,百姓们纷纷随宋室逃渡江南。第四次在明末清初,是中国人口北人南迁、南人西迁,历时较长、也较平缓的一次。今福建省闽南东山岛上有一何氏家庙,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庙堂正厅有一有横匾,上书“庐江衍派”四字,两侧有一副楹联,文曰:“追维固始自唐而宋而明而清千百年来共传世泽;远韶庐江由浙及闽及漳及诏四十代后不愧箕裘。”由此可见庐江何氏南迁历史之一斑。有关何姓在海外的发展史同华侨在海外的发展史也是一致的。大约在明初,随着沿海渔民移居海外,落地生根。就区位而言,由近及远,先东南亚,渐次到澳洲和欧美。至上世纪50年代初,据在马来西亚成立的第一个庐江何氏总会不完全统计,何氏后裔集居万人以上的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