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语⽂⾼考真题及答案
  ⾼考即将来临,愿你插上⼀对有⼒的翅膀,朝着明确的⽬标,飞向美好的未来。在⾼考之前,店铺⼩编为您精⼼准备
了“2021年⼭东语⽂⾼考真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考⽣们更好的备考。
  2021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
  语⽂
  本试卷共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洗⾯的答案信息点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选择题必须⽤⿊⾊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效。
  4. 考⽣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现代⽂阅读(35分)
  (⼀)现代⽂阅读【(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5题。
  材料⼀:
  ⼗⼋世纪德国学者莱⾟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献中第⼀部重要著作。从前⼈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才提出丰富的例证,⽤动⼈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马在城外,特洛伊⼈看见⽊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劝阻,说留下⽊马是希腊⼈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于希腊⼈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就爬出两条⼤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维吉尔《伊尼特》第⼆卷⾥最有名的⼀段。⼗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孔只表现⼀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的⾯孔筋⾁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筋⾁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裸着⾝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服。
  莱⾟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存于空间的形⾊,诗⽤存于时间的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
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如说⼀张桌⼦,画家只需⽤寥寥数笔,使⼈⼀眼看到就明⽩它是桌⼦。如果⽤语⾔来描写,你须从某⼀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篇,读者还不⼀定马上就明⽩它是桌⼦。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诗所⽤的语⾔声⾳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点,⽽动作却是⼀条绵延的直线。⽐如说,“我弯下腰,拾⼀块⽯头,狗见着就跑了”,⽤语⾔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幅、⼆⼗幅,也不⼀定使观者⼀⽬了然。
  但是谈到这⾥,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
只能间接地⽤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静⾯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朱光潜《诗论》)
  材料⼆: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
现“物体”或形态,⽽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于⾔,存形莫善于画。”这⾥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者各得⼀”;“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巧思,万物⽆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秀句,万物⽆遗情”。
  但是,莱⾟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刹那内景物的⼀⾯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王维,
维⽈:‘此《霓裳》第三叠第⼀拍也。”客未然,引⼯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能画⼀声。”“⽌能画⼀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云残。画⼈⼼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能画⼀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加“两崖”的排列易,
画“⼀”⽽“两”、“两”⽽“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钱锺书《读‹拉奥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莱⾟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了⼴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是拉奥孔的表情,⼆是⼤蛇缠⾝的部位,三是⼈物穿⾐与否。
  D.莱⾟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件事情时,即使是⾼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动和明⽩。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瞬间的定格,因此后⼈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绿江南岸”“两⼭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可判断,后⼈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持莱⾟“诗画异质”观点的⼀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画之诗尚是眼中⾦屑也。
  B.⽂者⽆形之画,画者有形之⽂,⼆者异迹⽽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个⼈张⼸瞄准,⽽诗歌则能写⼀个⼈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5. 康诗有“⽬送归鸿,⼿挥五弦”⼀句,顾恺之说画“⼿挥五弦易,⽬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现代⽂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6~9题。
  ⽯门阵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阵图,叫陆逊那⼩⼦,得意洋洋,跨马⽽来的,只见左⼀块⽯头,右⼀块⽯头,⽯头,⽯头,⽯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咳了⼀声,⽊匠王⽣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番列在他⾯前的许多⾯孔。
  男⼈的⾯孔,⼥⼈的⾯孔,⼩孩⼦的⾯孔。带胡⼦的有,⿇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共⼗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光⾥,有明有暗,可是全⼀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匠⼿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桶⼦,确是王⽊匠的发明。他的⼿艺不⽌见长于他的本⾏。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个和⼋阵图差不多的⽯门阵。不过⼏句话,⼀点新闻,⽯门阵摆退⿁⼦兵。”
  ⽼王捡去才落到颈脖⼦上的⼀⽚枯枣树叶⼦,随即⼲咳了⼀声。
  “来了。”⼤家⼀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兵!”
  王⽊匠转过头来望望⼭坡下转进村⼦⾥来的⽩路,仿佛⽇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跳。
  “他们先在远处⼭头上向镇上望,⽤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街上有⼈吗?没有。
  “那个院⼦⾥有⼈吗?没有。
  “那堆⼩树丛背后有⼈吗?没有。
  “⼋路军⾛光了。好,那个头⼉,吩咐先下去五⼗个胆⼦最⼤的‘皇军’。
  “‘开步⾛!’他们下来了,那五⼗个⿁⼦,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地插上了⼀句。
  王⽊匠没有理他,⼲咳了⼀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个⿇⼦,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个是⼋字胡⼦,
  第三个是⼩⽿朵。⼩⽿朵回过头来,看后⾯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些。
  “⼩⽿朵的⼼是在⼀家⽼百姓的闺阁房⾥。
  “⼋字胡⼦的⼼是在⼀家⽼百姓的铁柜⾥。
  “⿇⼦的⼼是在⼀家⽼百姓的猪圈⾥。”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李矮⼦?因为隔壁李矮⼦院⾥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进了村⼦。
  “⿇⼦忽然在⼀家门⼝勒住了马。⼋字胡⼦、⼩⽿朵和后边四⼗七个⼈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声。
  “⿇⼦盯住了⼀家的屋门,不作声。
  “⼩⽿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梅⼦插上来⼀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七
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声在那边发愣,那五⼗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堵满了⽯头——⽯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路上——
  “向左看:⽯头门。
  “向右看:⽯头门。
  “⽯头门。⽯头门。⽯头门。”
  “⼲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了。听,四⾯⼭头上⼀⽚喊杀的声⾳!打的声⾳!⼋路吧?看,⼭头上那么多⼈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仿佛⼤家的声⾳。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跳得像马蹄⼀样急呢。
  “⿇⼦还在想:我这⼀⾝肥⾁不⾄于喂他们的麦⽥吧。
  “⼋字胡⼦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朵还在想:我怀⾥的相⽚不⾄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了。”李矮⼦说,意思是两重的,表⽰不相信,也表⽰惊叹他叫⼈不
关于年的传说
能不相信。
  “胡⽼三,”王⽣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个衔着旱烟管的男⼦,“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店,在太⾏⼭那边。”
  “⼤致还不错,”胡⽼三说了,“部队在镇东⼗五⾥地⽅,和敌⼈打了⼀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躲在围⼭上等了。不过,⽼王,门是⽤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头门说起来好听⼀点。只要不是⽊头门就⾏了。⽊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王⼀年来明⽩了⼀个道理:守住了⼤门,不⽤关⼆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意了,⼈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家笑了,同情王⽣枝。
  王⽣枝在⽉光⾥⾛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张极精致的⾐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天了。不过他知道⼤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门阵,不是⽤⼝,“也得⽤⼿。”王⽊匠看看⾃⼰结实的突起了⽼茧的掌⼼,说不出由于哪⼀种情感,不由
得感叹了⼀下:“我这双⼿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3分)
  A.⽤煤油箱改造⽔桶⼦,既说明王⽊匠⼿巧,也为后⽂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阵图”,还来⾃“⼀点新闻”。
  C.⽯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朵”等⿁⼦均确有其⼈。
  D. 王⽊匠因追求⼿艺完美⽽⽆法做出理想中的⾐橱,他对着⾃⼰的⼿发出了感叹。
  7. 下列对⼩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说以王⽊匠重提诸葛亮⼋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起来了。
  B.⼩说描写村民们的⾯孔,⽤“带胡⼦的有,⿇的有……”,⽽不⽤“有的带胡⼦,有的⿇……”,突出了不同⾯孔最显著的特点。
  C.⼩说调动了许多“声⾳”来配合王⽊匠的讲述,如⼩梅⼦等⼈的插话、王⽊匠的⼲咳声,乃⾄与故事毫不相⼲的驴叫声,
读来令⼈如临其境。
  D.⼩说讲了⼀个王⽊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不仅使⼩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 王⽊匠讲⽯门阵时,多处使⽤反复⼿法,这种讲述⽅法有什么效果?(4分)
  9. ⼩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本加以分析。(6分)
  ⼆、古代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4题。
  唐⾼祖武德九年秋⼋⽉甲⼦,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上皇敦睦九族,⼤封宗室,⾃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役,恐⾮⽰天下以⾄公也。”上⽈:“然。朕为天⼦,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之宗族乎!”⼗⼀⽉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不降。上与⾂论⽌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故不暇顾廉耻⽿。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廉吏,使民⾐⾷有余,则⾃不为盗,安⽤重法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
⽈:“隋主好⾃专庶务,不任⾂,⾂恐惧,唯知票受奉⾏⽽已,莫之敢违。以⼀⼈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分任以事,⾼拱穆清⽽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遗之⽽受,乃陷⼈于法也,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武五品已上告之⽈:“裴矩能当官⼒争,不为⾯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光⽈:古⼈有⾔:“君明⾂直。”裴矩任于隋⽽忠于唐,⾮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论治》)
  10.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上从容问⾂/遍封宗⼦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甲⼦,甲为天⼲⾸位,⼦为地⽀⾸位,⼲⽀相配以纪年⽉⽇,⽂中是纪⽇。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宗族⾎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认为我国疆⼟四⾯环绕着⼤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应该养育百姓,不应⾟劳百姓以养活⾃⼰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偷盗⼀事时,有⼈提出⽤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清官,使百姓⾐⾷⽆忧,严刑峻法反⽽不能达到⽬的。
  C.唐太宗向张⽞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考核成败,赏罚分明,⼀定能够⼤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进⼊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从之⾂,敢于进⾔,对唐太宗的不当⾏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